第二百九十章 比赛第一日-《加油啊,武医生》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次日。

    比赛的日子,终于到来。

    比赛是在m国时间九点开始,嗯,在华国,这已经是晚上了,太阳都落山了。

    武小富他们都是七点就起来了,在酒店吃了早点,便是赶往斯托福医院。

    酒店里,此时华国代表队,再次汇集。

    一共二十一人,都是聚在一起,王不易和武小富站在一起,他们两个是有望专业前几的人。

    还有帝都一附院的两个神外医生、东海一附院的两个心胸外科医生。

    一支队伍,虽然有二十一个人,但是有望夺冠的,也就是他们六個人而已。

    所以,这次他们才是主力,其他人若是没有意外,就是尽可能的拿到好成绩,为华国代表队,增加积分。

    没错,还有一个团队积分的存在。

    当然了,还是个人积分第一夺冠的代表队,会将世界手术大比武的舞台搬回去,但是团体第一,同样有一个冠军奖杯,而这个冠军奖杯,会让华国医疗的国际排名,直接提升。

    就像是打网球积分一样,这样的露脸机会,可不多。

    而且,奖金也很多,第一届世界手术大比武的创立者,是一位医疗工作者,她将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是拿了出来,建立了这个转向基金,用于奖励比赛优胜者。

    还有个人发展,团体第一的成员,日后想要获得各种机会,都是轻而易举。

    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团体第一的队伍成员,会获得国际执业证书,也就是说,华国代表队若是能够拿下团体第一,那么以后华国的这二十一位医生,就再没有什么异地执医的困扰了。

    就算是在国外也是一样,一证通用,全球认证,这就是这个比赛的含金量。

    国际执医啊,没有人能够接受这样的诱惑。

    就像是上次武小富帮大卫手术的情况,如果武小富有这个国际执医证,那么武小富就无需那么畏首畏尾的了,直接全做了也没有问题。

    更不会有人来找他的麻烦。

    武小富他们参报的项目昨天就已经提报上去了,武小富还是甲乳外科、胃肠外科和肝胆外科三个项目,世界手术大比武,是允许这样参报的,但是只有最高分的手术,会计入团体总分内。

    当然了,你若是三个项目都可以获得第一,那你就是拿到三个第一,这个和华国手术大比武是一样的。

    不过,很少有人直接报三个,两个就是极限了。

    因为越是这样的比赛,越是需要养精蓄锐,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么重要的比赛,他们自然是要将最强的精力,都发挥在最擅长的手术上。

    尤其是有志于夺冠的人。

    武小富倒是不担心这些,毕竟他精神力强大,因为精神力的强大,连带着他的身体,似乎也是越来越强壮了,至今为止,武小富还没有发现自己的极限呢。

    有时候,武小富手术太多,直接就能连续做十七八个小时,这样的情况,武小富依然是精神奕奕,所以,对于参赛项目太多,会不会影响自己的状态,武小富可是一点担忧都没有。

    更何况,这次手术比赛的赛程安排,武小富是有优势的。

    世界手术大比武开设外科手术专业一共七项。

    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甲乳外科、泌尿外科、骨科。

    七个赛道,分七天进行。

    也就是说,一天只进行一个项目。

    第一天是甲乳外科的比赛,这算是开胃菜,论权重,在七大外科中,甲乳外科的权重,确实是要低一些的,不过,因为是第一天开赛,所以有个开赛仪式。

    这些参赛的医生,在今天都要汇聚一堂。

    国际医疗组织的执委会成员、秘书长等等大人物,都会来参加开赛仪式,并全程观看比赛。

    在这里,或许你能够看到,很多只能在书上或者是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人物,而且,这也可能是你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机会。

    所以,无论是有比赛,还是没有比赛的医生,都会来参加开赛仪式。

    斯托福医院,科技楼里,有着一个大礼堂,足够容纳数千人的大礼堂。

    此时的这个礼堂的座位被分成百余个区域,用来容纳各个国家的参赛医生。

    华国的区域,便是在前方靠边的一个区域。

    随着武小富他们落座,台上才是陆陆续续的出现一些身着西服,或是白大衣的老医生,或者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些领导。

    既然是世界手术大比武,那就是世界级别的比赛,组织者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只不过,因为比赛场地放在m国的原因,显得m国有了几分东道主的意思。

    但是比赛的评委,赛前对于比赛场地的检查验收,也都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人来的,评委更是各国的老医生了,其中五个,更是执委会成员,基本各个都是华国院士级别的,一共二十一名,其中一位就是华国的院士,姓黄。

    没错,就是之前给于仕辅打招呼,想要武小富到他科研站学习的黄昆仑,作为华国资历最老,本领最强的一批院士之一,黄院士的在世界上的威望都是顶尖的。

    此时坐在台上,黄院士和周围的人热情交流着。

    对于黄院士来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到了他们这个层次,几乎就已经不各国跑了,只是留在国内,专心自己的科研,就算是和国际友人接触,那也是通过电话,这般直接交流的机会,可不多,所以他们都非常的珍惜。

    越是到他们这个层次,越是需要灵感的碰撞,或许只是互相的一个提点,一句话,就能让对方走出误区,出现一些不一样的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