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节 事有可为-《铁血铸新明》


    第(2/3)页

      要知道,冲突、对抗是需要有实力的。

      原来一切的根源都来自崇祯对他的信任危机,致使卢象升自暴自弃,再也不想对抗冲突。

      “知晓皇上主和心思容易,朝廷邸报早有言明。

      知晓卢总督心意,我想不仅是我,便是杨嗣昌杨阁部同样心知肚明。要不然,他也不配当这个大学士。”

      语不惊人死不休。

      知悉事情来龙去脉,秦浩明胸有成竹娓娓而谈。

      其中更是一针见血把卢象升和杨嗣昌双方心态挑明。

      你卢象升想死,我杨嗣昌成全。是非功过,留待以后再说。

      其实在秦浩明看来,说卢象升忠,他没有意见。可是这样便说杨嗣昌奸,那也不正确。

      认真说来,卢象升和杨嗣昌的矛盾只是路线之争。

      从本意上讲,双方还是为了大明国祚得以延续。

      卢象升主战,杨嗣昌主和,在大明目前风雨飘零的情况下,没有谁错谁对。

      只要能沉下心来,坚定选定一条线路,君臣同心协力,都可以解决大明目前的困境。

      关键的还是崇祯,没有魄力,不敢抉择,犹犹豫豫、婆婆妈妈、遮遮掩掩才导致下面将帅、朝臣不和,致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发生。

      其实,杨嗣昌在秘密启动议和的行动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崇祯十一年三月,辽东巡抚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沈阳,试探口风。

      鞑酋皇太极对其相当礼遇,并表示:“如有确议,则撤兵东归”。

      杨嗣昌接到方一藻的报告后,立刻建议崇祯帝允许方一藻及总监太监高起潜便宜从事,办好议和,得到崇祯帝默许。

      周元忠回到宁远,带回皇太极致高起潜的书信,信中称:“仍言讲款,若不许,夏秋必有举动。”

      杨嗣昌极力劝说崇祯帝把握时机与清和谈,但崇祯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潜“细酌”。

      杨嗣昌不依不挠,继续上疏批评言官不顾兵部处境,只会空言误国,请求“圣鉴允行”,即明确批准方一藻与高起潜议和。

      此时杨嗣昌主导议和已经公开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议,掀起弹劾杨嗣昌运动。

      其中攻讦最力的是少詹事黄道周,他们表面上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实际上反对他主导的对清和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