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现在所面对的问题是,为将者无必战之勇气,为君者无必伐之决心,那么为兵者自然也就无必胜之底气。 事实上这个时代由于建奴军队成分过于复杂,军纪不乏败坏,作战多凭一腔戾气狠劲,劳师远征一旦无果,难免要后继乏力,乃至于酿生骚动。 狗屁的什么满人过万不能敌,那不过是自吹自擂,打击大明将士的军心而已。 其实在秦浩明看来,即使现在建奴的战斗力在最强的时期,也绝对比不过蒙古人轻骑。 只不过蒙古鞑子和大明一样,形成漠南、漠北、漠西蒙古相互争斗不止,以至于被建奴捡漏。 加上敌酋皇太极手段不错,通过联姻和鞑子共同分享利益,让蒙古精兵为其所用,才形成强悍战斗力。 针对于此,秦浩明已经做了种种布置。 在外,利用鸦片分化打击拉拢蒙古部落,不让他们一条心。 在内,苦练内功,比如残者必养,亡者必葬之类的规定,给士兵们增加一层后续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虽然这样会增加极大的作战成本,但如果用钱能够买回人心,又何必吝惜自守,战事上不能取胜,积攒再多钱粮也不过是给建奴做本钱。 而且这些后勤的保障,也完全没有必要由朝廷来承担,大可以交给民间去做。 朝廷眼下权威不足,资用匮乏,但只要在政策上开一个口子,自然会引人蜂拥而至。 与其将那些朝廷的特权政策珍藏着留待衮衮诸公盗取私用,不如把这个口子撕开更大,去面向更多人。 让那些寒庶人家,从原本只能跟随在朝臣身后捡取一二惠用,让他们以更多的途径来获得特权,转成为朝臣的竞争者。 而军属,无疑是秦浩明计划中第一批受益者。 水泥厂、纺织厂、盐场以及今后一系列的各种作坊,肯定是军人家属优先,然后才是各种流民和灾民。 当然,还有各阶层愿意追随他的人。 要将人才吸引过来,自然还需要强大武力的保证给人以安全感。 通过频繁的外进扩张,掠夺更多人力物力,开拓更大空间。所以他必须建立多个后勤补养基地,用以支持大肆扩军,徐图向北。 所以接下来的这几年之内,趁着建奴没有大规模南掠的条件,是秦浩明在江南发展的大好时机。 不过,他现在心里还有一些纠结的地方,那就是西北的叛军如何应对? 前日随着夜不收接到张云在广州发现贼寇的消息,这个问题已经实实在在摆在他的面前,不容忽视。 生存本来就是人最根本、最朴实的需求,可是在这乱世中,生存已经成了奢望,这便带上了一种悲壮的情怀。 乞活而不得,那就不妨死战!胜则活,败则死,生死两个结果,促人竭尽全力! 身在这样的军队中,哪怕是一只小绵羊,呆的久了也要沾染满身的戾气,化作敢战之士。 但叛贼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底线太低,为了生存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不问是非,不辨善恶,趋于本能而行事。 当然生存的需求没有错,但问题是一旦滥觞起来,便很难再有有效的约束,将领都被乱卒们所影响和裹挟,便谈不上更为上层的建设。 不能形成自己的政治纲领,也没有构建起自己的上层建筑,杀戮是他们体现自己价值的唯一方式。 现在,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把大明断送,让地方乱起来,他们才能火中取粟。 所以,张云在广东发现叛军的动态,秦浩明觉得不足为奇。 哪里有混乱,哪里有天灾,叛军就派几个人去策动造反,继而裹挟民众,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都是反贼的套路。 于他们而言,根本没有民族观念,没有百姓观念,正如那句话,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可这,恰恰是秦浩明所不能允许容忍的。 否则,他何必百般隐忍左右挪腾,还不如自己造反算了,那来得更简单。 一句打破坛坛罐罐很简单,可对华夏民族华夏文化的伤害太大,得不偿失啊! “秦督,小胖过来挑人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