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毕竟,老二和老三离得远,上奏章说那些蠢话的时候,他还真打不着,但老四就在眼皮子底下。 “也不是,主要是在地制上动脑筋。” 朱棣警觉地看了因为徐达病重而心情很差的父皇一眼,随后说道:“我只是觉得,既然父皇设立了卫所制,那么对于咱们明军来说,这跟古时候的屯田制没什么区别,所以对于民间百姓,按照如今人少地多的情形,朝廷要不要实行均田制?如此一来,多余的土地掌握在朝廷手里,朝廷可以慢慢分配。” 朱棣上半句所说的屯田制,最早起源于三国,是国家控制土地的形式,当初曹操接受枣祗、韩浩的建议,招募流亡农民在许县附近实行屯田,后实行军屯,就有了这个制度而曹操对民屯采取军事组织的方式管理,管理机构为屯司马,与郡县官员并列,屯田民不得随意离开土地,没有人身自由,他们耕种的土地要缴纳分成地租,同时也要承担兵役和徭役,军屯也差不多。 对于大明来说,卫所制确实就是换皮的屯田制,之所以大明要搞卫所制,弄出几百万的军队,其实不是让这些人打仗,而是给元末参加了各诸侯军队后投降的海量士兵及其家眷一个安置,朱元璋不可能放心这些杀过人上过战场的人回归民间,又不能不管他们的生计,所以就用卫所这种组织形式来让他们过正常的生活,真打仗,大明有几十万野战部队,轮不到这些天天种田的卫所兵。 而且,这里的逻辑关系,其实不是大明在养卫所兵,而是卫所兵在养大明,因为每年大明都能从卫所兵那里收上来数百万石的粮食。 而均田制,则是大明目前从表面上看,如果想要改革,最适合参考和推行的田制。 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均田制历史发展悠久,从南北朝到隋唐,之前的朝代,已经基本把能优化的地方都优化好了,大明直接拿来用就行;二是均田制最适合人少地多的情况,如今大明刚刚开国,非常符合推行均田制的条件。 譬如均田制的最后一个版本,也就是唐朝,规定就是成年男子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官僚有职分田作为俸禄补充,官府有工廨田作为办公费用,而田亩的所有权都归朝廷。 而且搞均田制的最大一个好处,就是能在这个时代,最大程度上杜绝人口膨胀对土地造成的压力,因为理论上每个人的土地就这么多,既饿不死,也搞不了土地兼并。 当然了,这只是理论上,实际上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不可能被制度所控制的,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均田制到了最后也会崩坏。 但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个比较靠谱的主意了,跟朱元璋的思路也有些类似。 “现在的大明,是以民田为主,官田为辅,官田由国家或宗室、勋贵、大臣拥有,不得买卖,只能出租,而民田则由平民自有或承租,可以买卖或典当这种田制,是吸收了唐宋两代经验后改良的,也不能说不好,但是显然是存在土地兼并隐患的,所以父皇,如果要通过改革田制的手段来缓解人地矛盾,不妨考虑一下均田制。” “你说的也不无道理,咱再想想。” 朱元璋赞许地看了朱棣一眼,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后说道:“天德如今病重,咱事情多,没法每天来看他,你就代咱照看着,若有什么急事,马上来宫里禀报.以后也是,伱岳父的担子,你得肩负起来,知道吗?” 闻言,朱棣心中大喜,但面色依旧波澜不惊,只是拱手应诺。 眼见父皇走远了,朱棣的脸上才露出了喜色。 显然,他的才能得到了父皇的认可,而接过岳父徐达的担子,就意味着他将获得对于整个北平乃至宣府的军权.这跟别的塞王,可就不一样了。 毕竟,其他塞王有的只是自己三护卫的指挥权。 此时朱标尚且好端端的活着,洪武朝将星云集,还处于成长期的朱棣也没有被逼到绝境,在指挥能力和军中人脉上,不具备造反的能力,也并没有什么造反的野心。 但无论如何,对于朱棣来说,拥有更大的权力,总归是一件好事,他这个人,生来就不甘于平庸。 随后,朱棣自魏国公府走出,看着“大功坊”牌坊,朱棣轻轻地摇了摇头,上了马车回到自己在京城的府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