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大汉龙骑》


    第(2/3)页

    更何况有的时候这样的矛盾并非是本人所想,而是你的身份到了那里的身不由己,还有那些跟着你一同出生入死的老兄弟,都说人有三大梦,帝王梦、将相梦、大侠梦,他们为什么要跟着你拼命,还不是要实现那遥不可及的从龙之梦?

    更何况以曹操的手腕,就算他选择联合,那也一定是属于依附,曹操可能将手中的权利拿出来与人平分?他帐下可能愿意去分那几个位置吗?

    所以这完全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郑玄还是太理想化了,毕竟他最大也就做了个‘乡长’,对于权利的滋味体会到的并不多,如果他曾经做到了三公之位,恐怕他就不会说出这番话了,所以说老人家这番话让人觉得可笑,甚至是像小孩子一样天真。

    甚至他居然去指望曹操,这个县长看上去却又几分中兴名臣样子的曹操,会在未来几十年间,随着权利的变化而野心逐渐膨胀,最终由其子取代汉室,汉室之亡,亡在曹氏,亡在董卓之祸,忘在黄巾之乱,忘在党锢,这一切早已注定,若非宦官外戚始终支持着大汉朝,大汉早在灵帝朝甚至更早的安帝朝就亡了,而如今宦官外戚皆亡,大汉朝也就几乎等同于灭亡了,世家起不到宦官外戚的作用,而指望世家的大汉朝,被证明只会死得更快。

    这一刻,刘澜感到无奈甚至是失误,老头确实是一位好的大儒,但他的却太不适合产于到政治之中了,这是让他有些失望的原因,也证明了书生道理懂的虽然多,但未必能够治理好国家,因为古今的读书人,骨子里都太过于理想化了,为了理想而坚持不懈,却少了股决断的狠辣,这让刘澜想到了一个人,一句话,纸上谈兵的赵括,不管历史上此人到底是否如记载的那么愚蠢,但最少证明了郑玄治经绝对天下第一,但掺和到政治力,他不比蔡邕聪明多少,所以此行郑玄到袁绍处,他真的很为此行担忧。

    他有预感,以郑玄这种人的性格,绝对会出现意外,就像当年蔡邕傻不拉几的去祭拜被弃市的董卓那样招来杀身之祸。

    刘澜还在努力着,就像当年努力着接蔡邕到辽东那样,可有些事情,他必须要做,就好像蠢如蔡邕拒绝他,愚如赵忠这样深明世故的人也同样拒绝了他的好意,不是他们不知道危险,而是他们无法退避。

    你可以说着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也可以说这是不审时度势。

    对这两位他向来敬重的老人,他不好评判,但就最后的结果来看,他们的牺牲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郑玄的结果也会与他们一样,刘澜脸上露出了苦涩的笑容,但他没有再继续坚持下去,虽然他很需要郑玄这样的大家在他的治下教学,但他并不想让他看出自己的失望。

    老人家选择这条路,也是知晓自己身体支持不了不久,所以才抱着必死之心北上,更何况老人家已经留下了火种,郑学会正火苗变成燎原大火,这股火势势必会烧遍整个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止,郑大家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他能够安心离开了。

    两人其实都有着对彼此的失望,但两人都将自己的失望之情埋藏在了心底,最少在这最后离别的时刻,不想破坏二人之间曾经的美好,那时的二人相谈甚欢,俨然一副忘年交的样子,可是当年的郑玄没有变,现在的刘澜却变了,现在的他,心中的野心不会同在沛县时一样,不同与新昌时那样,不同与卢龙塞那样!

    沛县那时的刘澜一心入徐州,新昌时的刘澜一心占辽东,而卢龙塞时的刘澜,一心抵御东胡入侵,而现在,刘澜已经从一郡、一州将眼光放到了整个天下,这就是一个人的野心,得陇望蜀也好,设立更高目标也罢,郑玄与刘澜之间出现了分歧,这在数年前,是绝不会想到的。

    但有一点,两人又保持着一致性,虽然刘澜如曹操那样举行招贤是他所支持的,但在郑玄看来,乡举里选才是正途,而在他这样的儒生看来,乡举里选被破坏,也是大汉朝衰败的缘由,他必须要改变只有如此才能收获人心,而当今天下,谁赢得了读书人之心,也就等于赢得了世家之心,便等于赢得了人心。

    刘澜点了点头,这个建议他自然会接受,当然,他要先颁布的取材法令却不是改良版的乡举里选,而是科举,当然科举只是目的,迟早他会再次用乡举里选来取代科举,可他没有说,如果说出科举之制的话,那老先生一定要吹胡子瞪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