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不算现在还剩下的五百寿春军,纪灵那边最少还有着足足两万多人,想想每一个都是眼前的敌兵,那将是何种的苦战? 他们能拖三日? 就算能,也会付出极其惨烈的代价。 而现在,他们以及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继续拖下去,如他所想那般,拖到天亮之后,还不知道他率领的这五千人能有几人活下来,他现在必须要出一个办法来,确切的说是要想出一个破敌之策来。 可这个破敌之策,又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像出来,不然的话,也不会是现在这个可能,这些年来,刘澜用兵,因为自身实力与他自己的原因,尤喜欢出奇,这就让他的帐下都养成了一个条件反射,没到对敌,都想着出奇制胜。 可这样的出奇,往往演变到后来就变了型,成了讨巧之法。 要知道,这几年来,刘澜其实一直在改变,倒不是不在用奇谋,而是用正出奇的相辅相成,这才是用兵之道,毕竟年代不同了,敌人也不同了,而他的情况也不同了,他的敌人,再也不是塞北胡人,跟不上衣衫褴褛,操着苍天已死不顾生死冲杀的黄巾军了。 这一点,从讨伐黄巾时刘澜就已经有了深刻的感悟,当他遇到徐荣第一次品尝失败滋味时就明白,从那时起,这个天下的战场交锋不同了,他们所遇到的敌人,再也不是不通兵法的老粗了,每一个人都深谙用兵之道,一味用奇,只会让他灰头土脸,溃不成军。 只有奇正结合,如同在荥阳遇到的徐荣那样,才是正道,这一切在冀州之战时他体会的最为深刻,袁绍将奇正运用的出神入化,若非是关键时刻得到徐庶,虽然当时的徐庶真正起到的作用不大,但他冷静的分析,以及对刘澜辅之以正的用兵建议,冀州之战还真不一定是他们笑道最后,就算是这样,最后若不是时间差有误,他们也不会是胜利的哪一方。 而自此之后,刘澜用兵,更或者说是他自己开始主动交出指挥权,全力分散到了几员大将手中,关羽的正,赵云的稳,张飞的猛,在加上他和徐庶总览全局,奇正结合,才有了后来的辉煌。 可现在,当岑宁用正发现没有任何收获之后,他首先想到的自然便是用奇,更确切的说是讨巧,虽然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领悟速度相当快,但这毕竟只是学到了一个皮毛,对他来说,他还有很多要学,这个时候,其实根本不用去考虑那么多,只要下令部队一次甚至是再一次向寿春军发起猛攻就行。 虽然现在秣陵军经过苦战已经疲惫,可要知道,在秣陵军如同疾风骤雨一般的攻势下,寿春军的情况更为糟糕,就算他们现在还能挡住一波进攻,可第二波,第三波呢? 只要保持现在这个力度,不消三次甚至五次冲锋,寿春军一定回溃不成军,可是岑宁没有这样做,关键时刻,他的犹豫让他错失了取胜的关键,可真因为他的犹豫,却让他诱出了一条大鱼。 当真是意外之喜!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