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新的发现-《聊斋:神道之上》


    第(2/3)页

    人数不多,宁缺毋滥。

    杜元亭开办草堂,虽然敞开门槛,但能否真正入门,又是一回事了。

    想了想,他把其中一份作品拿在手上,又读了遍,喃喃道:“此子名不经传,居然能写出这般诗作,立意巧妙,措辞新奇,倒是有些奇怪。”

    书童阿狄问:“先生,你怀疑他是抄来的?”

    “呵呵,此诗我未曾读过的,出题也是临时起意,他能去哪里抄?江州偌大,有诗才天赋者不足为奇,只是不曾被发掘出来罢了。”

    “还是先生慧眼识人。”

    杜元亭笑道:“你这小家伙,越来越会说话。记住了,明早把这五份诗作原稿张贴出去,等人来了,就请他们进来。”

    阿狄忙道:“遵命。”

    杜元亭起身,来到门口,望着不远处深沉的湖水,长叹一声:“风雨如晦,民生维艰,这世道,越来越不好了。”

    对于他的悲春伤秋,阿狄早已习惯。这次开设草堂,先生的用意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培养些好学生出来,也算是有功于社稷了。

    ……

    第二天早起,雨仍未停,丝丝缕缕的。

    陈铮家里没有油纸伞,只得一顶老旧的斗笠,但不得蓑衣,这样出去的话,肯定会被风雨打湿身子。

    秋意入寒,很容易生病的。

    在这时代,生病不但麻烦,甚至会要命,哪怕一般的风寒,沾染上了,都可能导致大问题。

    想了想,他往二伯陈远家走去,来借一件蓑衣。

    下雨天,陈远在家,拿出件蓑衣来,问道:“你这是要去哪?”

    陈铮就把自己昨天参加杜氏草堂考核的事简单说了。

    陈远不是读书人,不知道杜元亭是谁,可听说其是进士出身后,顿时肃然起敬了。

    进士功名,哪怕放在陈家集河内,那也是人上人,大老爷级别的人物。

    虽然现在杜元亭已经致仕,没有当官了,可功名是一直在的。

    身份超然,下面的人只能仰望。

    陈远搓了搓长满了茧子的粗手:“陈铮,那你就是有出息了。”

    陈铮忙道:“我今天只是去看结果,未必会被选上。”

    “呵呵,能考过第一关,都很好的。”

    陈远口拙,也不知该怎么说:“陈铮,上次给你的米吃完了没?我再拿一袋给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