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一五 旁观者清-《七海扬明》


    第(3/3)页

    科隆难以置信的看向两个人,而达扬微笑着取来一幅地图,摊在了桌子上,用已经凉了的咖啡杯子压住了四角,达扬微笑说道:“诺顿男爵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请他为您剖析一下这场战争吧,但是科隆阁下,作为您曾经的朋友,我希望在剖析完毕后,您能够停止您的计划,因为那会让欧罗巴各国在东方损失很多利益,也希望您在战争分出胜负前,不要向本土传递任何讯息,毕竟,坐在办公室里的绅士和贵族们是不了解东方局势的,如果提前产生的误判,对任何一个国家和公司都是灾难。”

    “好吧,那就让我领教两位在战略学上的才情吧。”科隆依旧是不服气的样子。

    “据我所知,早在三年前,也就是耶稣诞生的166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就与鞑靼人商定海陆夹击中国,这个计划得到了尼德兰、西班牙、丹麦、法国甚至于英国的支持,由此组建了欧洲联合舰队,而那个时候,整体的计划是让鞑靼人在陆地进攻中国在福建和广东的领地,牵制住中国的主要力量,你们再从海洋进攻,而鞑靼人却希望联合舰队先从海洋进攻,僵持之后,东印度公司在1660年的下半年,挑起了长崎事变,企图让东方另外一个大国日本牵制中国的力量,对吗?”诺顿的手点在了日本上,笑着问道。

    科隆并不否认这些,因为那都是历史了,而他本人更是亲自挑起了长崎事变,他微微点头,示意继续说下去。

    诺顿说道:“因为欧洲反华联盟把舰队收缩到了南非地区,中国海军无法决战,也不知道要拖延到几时,所以中国陆军率先发动了日本战争,这本能让鞑靼人和欧洲人欣喜若狂,可日本的那位将军却败给了中国现任的执政官,李海阁下,原本应该让中国失血的日本战争,却因为迅速的胜利和智慧的政治操控,让中国的实力再一次跃升,但鞑靼人和联合舰队都不想率先动手,为他人做嫁衣,一直到桃花石皇帝被鞑靼和明国的叛徒掳走,造成中国同盟关系出现动荡,因此鞑靼与联合舰队不约而同发动了战争。”

    “确实,那曾是最好的机会,可惜的德鲁伊特尔和拉斐尔葬送了这次绝好的机会,还有你,诺顿先生,你也要为欧洲在东方利益范围的整体丢失负责。”科隆几乎咬牙切齿的说道。

    诺顿呵呵一笑,或许欧洲人在东方的整体利益下降,但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却是利益跃升的,他没有理会科隆的无礼,而是继续陈述:“中国的元首阁下把重心投入到了海洋方向,所以联合舰队的压力很大,那个时候,虽然中国人对海军实力有信心,但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取胜,所以在陆地的进攻很保守,按照那位元首阁下原本的计划,1661年下半年在山东的进攻应该以消灭鞑靼人在山东的精锐为目标,也为了牵制鞑靼人在福建的进攻强度,可惜的是,那位背叛者张存仁却及时收缩了兵力,利用早已修筑的青州大营工事和山东本地地主的支持,坚持了下来,使得当时的统帅只能等待重炮等技术兵器和更多军团抵达。

    那个时候,中国人肯定是想先占领山东,再攻击中原和鞑靼人的首都,但鞑靼人却不想失去山东,于是鞑靼人皇帝率领精锐南下到了山东。而这给了李明勋阁下一劳永逸的机会,所以决战再次被拖延,当然,中国陆军海外援军甚至北洋军团中部分军队不适应山东的严酷天气,也是造成战事拖延的因素。

    之后,元首得到消息,鞑靼皇帝要把南方最精锐的鞑靼军团调到山东,这让元首的野心更加膨胀,吃掉鞑靼一族全部的精锐,就是拆掉鞑靼帝国的骨头,这太有诱惑力了,因此,元首把最适应北方战事的一个军团调遣到了鞑靼人的起源地,并且在辽东那个地方取得了胜利,而北洋军团也在山东包围了鞑靼人的精锐军团,原本战争应该在去年结束,可桃花石皇帝得到了对鞑靼和中国都不满的地主和官员的支持,在最富庶的江南重建了他的帝国,这让元首阁下的野心再次膨胀!”

    说到这里,诺顿有些激动,他站起来,说到:“与我们欧洲的文化不同,东方帝国的所属似乎更倾向于正统,而我对正统的理解则是这片土地的百姓更倾向于接受哪位皇帝的统治,显然相对于异族的鞑靼人和商人出身,没有贵族血统的元首阁下,那位桃花石皇帝更有正统,但是元首和中国的贵族和绅士们是不可能把自己用鲜血铸就的王座让给桃花石皇帝,而还都南京则给了元首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或许元首曾经计划在消灭鞑靼帝国后再出兵攻杀桃花石皇帝的明国,但这是对正统的挑战,也是对盟友的背叛,而机会出现了,桃花石皇帝是与帝国曾经的背叛者合作,在中国人看来,他投靠了叛徒,让其正统的地位不再那么被人接受,也是元首和他的中国取代桃花石皇帝和他的明国,成为中国唯一正统的最好机会。

    而新建立的明帝国显然不是中国的对手,他们迫切的希望得到元首阁下的承认以继续存续下去,而那位聪明的元首则利用了这种心理,他对新生的明帝国的态度模棱两可,迫使其把精锐的军队调遣到山东,以增加自己的筹码,而我们那位元首乐得如此,原本在山东,他只能消灭一个帝国,现在是可以消灭两个了,而这两个帝国任何一个都不是他的对手,只能联合,而联合则意味着,元首在政治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