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一章 三尺灵台终见-《超维之道》
第(2/3)页
这些经文已经碎开来在他的心中驰骋、组合。
由原本的混沌,变得清晰……
这个世界……本就因“我”的认识而存在,当“我”生出后,世界便在“我”的认识中,逐渐丰满,而那丰满起来的认识,是一种耳、鼻、口、舌、触、意对外界的反映、整合,此谓之“道”也!而此一切的发端,却并非是“道”而是那一“玄牝之门”,亦可谓之曰:众妙之门。
故,有欲以观其妙,无欲以观其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很清晰,很明确,但要理解,却要刨开一切的已知。
理解这一众妙之门、玄牝之门,他却足足用了半年多的咂摸,以哪种婴儿一般的纯粹,日复一日,才终究理解。
那一道门就是外界、内界的门户。
内、外相通的门户。
外界的一应,透过这一门户,反映于内界,这便是道。这一个道,壮大、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体系,那便是德。将内界的德,反之于外界,用内界的认识,去作用于外界,这便是一种经。
是以有言:道生之,德畜之,执一而为天下式。
一个框架……
一个有些简单,却根本的框架,便被他如此的打磨出来,简单却根本,原本蒙尘,只是在默默作用的一条线索,也逐渐变得清晰、了然。所有人的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无法脱离这一个根本的框架。
这一个框架就像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两条线,交叉起来的“×”,将我和内、外都勾连在了一起,将整个世界和我,以及我的一切都联系在了一起。
这已经包含了一切。
……
“天人合一……”
风尘只能想到这一个词语,放在这里,最是贴切。
而《道德经》中对此的解释,便是:
域内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
便是如此的简单!
风尘的脸上,透出一种淡淡的明悟、喜悦,含沙不知何时钻进了他的怀里,和他一同看书,一直安安静静的到了中午,吃过饭后便是午休,含沙带着风尘出神,坐而论道,于这种阴神出体后的状态,风尘已经熟悉,风尘道:“我刚想起一张图,这便画给你看……”风尘便画出一张图来,用这张图来概括自己的所悟,就是两条交叉的线,夹出了左右对称的钝角,分在左右写出了内、外,解释了几句。言道:“含沙你看,这便是我读《道德经》最终看到的东西,虽然简陋,但脱离不出这一个框架。沟通内外者,众妙之门,玄牝也;内之于外,外之于内,不求一个准确的说法,就是人的精神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但这种说法,终归是不准确的,可要让含沙理解他的意思,却也足够成为一个理解的媒介了——含沙也的确能够明白他的意思。
含沙毕竟也是成就了婴儿,且上过大学的,又怎么会听不懂?在这些道道上的造诣,却要比风尘高很多。
但风尘的悟性、灵犀,却着实令人惊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