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今非昔比-《帝国争霸》
第(2/3)页
不是丁镇南不体恤基层部队,更不是说相信刘尊山,而是在前线,暂时没有能顶上去的装甲部队。
沙尘暴同样导致主力部队放慢了前进速度。
关键还有,后勤保障部队是跟随主力部队活动,很多车辆是临时调配,并没有针对新月地区的恶劣环境做必要改进。比如很多军用卡车没有更换空其滤清器,在沙尘暴的袭扰下很容易报废。
如果刘尊山的突击部队停了下来,进攻行动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戛然而止。
一个师的兵力,聚集在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荒漠深处,后果将难以设想,何况伊拉克军队已经发线这路大军。
不管有多大的困难,突击部队都必须继续向塞马沃进发。
所幸的是,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夜间9点左右,在沙尘暴减弱后,丁镇南收到确切消息,突击部队的损失不是很大,不过有接近一半的坦克战车因为沙尘暴出了故障,暂时只能组织小部分兵力,大概一个加强连向塞马沃突击。
关键还有,伊拉克军队已被击溃。
据抓获的俘虏交代,该部队是尼布甲尼撒机械化步兵师下面的一个机步旅,在数日之前部署到塞马沃。
在当天上午才收到消息,得知联军已经突破边境线,正朝塞勒曼挺进。
用了几个小时完成准备,该旅就奉命南下阻击联军。
哪里想到,联军的推进速度太快,竟然在当天中午就越过塞勒曼,因此在与联军遭遇的时候,该旅根本就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甚至没有让装甲部队展开,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关键就是,该旅的指挥官认定联军不会在沙尘暴即将到来的时候发动进攻。
这也符合“指-10a”之前发来的战报。
由此能判断出,应该是纽兰共和国的侦查卫星发现突击部队,然后由纽兰情报机构把相关消息通报给了伊拉克当局。因为指挥系统的效率低下,也许跟保密有关,所以前线部队晚了几个小时才收到消息。
只凭伊拉克军队的侦查体系,根本就不可能发现联军的突击部队。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纽兰共和国已经间接卷入了波沙湾战争,并且取代了迢曼帝国,成为侯赛因政权的最大支持者。只是碍于波伊国,纽兰共和国才没有为伊拉克提供实质的支持。
或许,纽兰当局正在积极撮合这两个苦战了8年的国家。
那么,就必须考虑来自北面,也就是波伊国的威胁。
要说的话,这也是在拟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最让丁镇南头痛的事情了。
他手里总共只有3个师,兵力本来就严重不足,再把波伊国算上,就算前期以防御应对来自波伊国的威胁,兵力也远远不够。
不要忘了,波伊国的体量是伊拉克的3倍!
虽然两伊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波伊国并没放松国防建设,也不敢放松,因为其东边就是与梁夏帝国结盟的巴铁。
时至今日,波伊国的常备兵力都在100万以上。
显然,要想顶住百万大军的进攻,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理论上,波伊国能在1个月之内动员250万预备役与民兵,在3个月之内把兵力扩充到500万。
正是如此,在反复权衡之后,丁镇南才放弃了直接攻打巴格达的念头,决定首先在伊拉克南部地区打一仗,也就是攻占至关重要的巴士拉,稳住南边的局面之后,再派重兵攻打巴格达。
关键就是,伊拉克南部地区,也就是巴士拉省与迈桑省,正好面对波伊国的低地省。
持续了8年的两伊战争,几乎都是围绕着低地省展开的!
在独立建国后,伊拉克一直宣称,同样在两河流域的低地省是其领土的一部分,是被波伊国篡夺。
此外,波伊国是通过战争获得了独立,没有占领与控制低地省的法理基础。
按照伊拉克当局的意思,伊拉克是通过获得国际社会公认的方式独立建国,因此是忒尔共和国在两河流域的继承者。
结果就是,在10年前,伊拉克的侯赛因政权以此为由,发动了针对波伊国的战争。
什么领土纷争,还有继承合法性,其实全都是借口。
关键只有一个。
低地省是波伊国主要的石油产地,拥有几座大油田,还有几百千米的海岸线与几座深水良港。
哪怕伊拉克有大量石油,也需要这几百千米长的海岸线。
在两伊战争的8年期间,交战双方围绕着低地省打了几场大会战,伤亡都非常惨重,可以说血流成河。
哪怕最后保住了低地省,波伊国高层也肯定是刻骨铭心。
正是如此,在两伊战争结束之后,波伊国一直在加强低地省方向上的防御部署,除了沿边境修建防线之外,还在该地部署了大批精锐部队,包括3支隶属于卫队,总共有2000辆主战坦克的装甲师。
当然,对攻入伊拉克南部地区的联军来说,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无险可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