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开考-《名传万界》
第(3/3)页
“这一科人数都不足五百了,不知这一次能取多少人。”
“还能取多少人,任凭这一科多少人,照例都是只取前二十名。”
另一名考官望着场中考生,看着他们紧张的模样,心下有些悲悯,顿时叹道:
“这二十个名额,怎么能够呢?光是县里大族出身,至少每家占据一个······这就去了三五个,再有几个英才,占了几个,顿时去了一半,历来前十名,少有出身寒微的。”
这话不假。
俗话说,穷文富武,但是别小看读书,真计较起来花销也是不小。
出身低微之人,往往要忙于生计,一日之内,能有多少时间用在读书之上?
富裕家族,乃至于大族之中,却可以尽力供养,不虚为吃穿用度发愁,只管专心读书就是。
因而每科前十名,都是录取的大族出身,只有后十名,才有寒门士子录入。
“且看看吧,我听闻今年似乎有所变动,据说要放宽名额,增加童生、秀才的数目。”
还有一位郡里下来的考官似乎路子宽广,提前打听到了消息,这时就开口说着。
“竟然有这种事情?”
这可谓是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惯例了。
“早晚便知,我也只是因为有同年在州中任职,才知晓这一消息。”
很快,考生都依次入座,看着时辰将近,就有道人取出试卷,用裁纸刀裁开封口,试卷上一点红光闪过。
显然每一卷都是有神力加封,不可能伪造试卷。
这就是道法的力量,也是这个世界最大的魅力!
考卷由考官一一分发到考生手中,林正阳触及到试卷时,明显感受到了残存的神力气息。
与之前的城隍神不同,这是一种陌生的神力,似乎是某种与考试相关的神祇。
笑了笑,林正阳将试卷摊开,大致阅读了下题目。
第一卷果然还是惯例的贴题,给出一句,要求默写完整的一段,考校对于经义的记忆。
这一卷只需要记忆不错,字迹工整,就不算什么。
第二卷依旧是惯例的论述,题目是从经典中摘出的一句,或者几句,或者是段落,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论述其中对错、具体的语境等等。
千百年间下来,这里能考的东西都已经考变,虽有难度,却无甚新意。
最后是一片简单的作文。
要求根据题目,做出一篇文章,这点略有难度。
好在童生试其实总体难度不高,林正阳自诩自家文笔,当是不难做得四平八稳。
这一关也不难过。
实则童子试是计分制度。
第一卷占据五成以上分数,考的是死记硬背;
第二卷占据三成分数,考的是对经义的具体理解;
第二卷是作文,占据两成分数,考的是思维逻辑能力。
一般来说,第一卷不会出错,第二卷论述只需论述合理即可,但凡出身大族的,几乎不可能在此丢分。
第三卷作文,考校的是考生的真实水准高低了,或者说对于道理的理解能力,只需言之有物即可。
一般来说,童生试中,不太可能出现多少锦绣文章。
林正阳临行之前,至少花了三月功夫,揣摩这文章,光是历代童生试、秀才试的上佳文章就背诵了上百篇。
这时自觉水到渠成,灵感不断,写出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不成问题,至少自觉这一科是稳的。
林正阳取出砚台,倒上墨水,慢慢研磨,同时梳理着心中想法,酝酿着气氛。
就在此时,他手腕处微微发热,随即梅花花瓣中一股灵光传出,同时记忆不断翻滚,涌上心头。
他顿时浑身一颤,心中震惊:
“我在扶桑世界的化身死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