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是特意提前来的。 之所提前来,是想看看,这公车署内的待诏秀才们,有无漏网之鱼。 所以,他左右打量了一下,公车署内外的那些围观秀才们,对王临问道:“王署长,贵衙如今待诏秀才有多少?” 王临听了,想了想,答道:“估摸着有个七八十人吧……” 这个事情,他一时也拿不准。 毕竟,虽然秀才是国家精英,是从天下郡国选拔的良才。 但这里是长安。 别的不多,读书人汗牛充栋。 历年被选拔到长安,待诏公车署的郡国英才们,除非身世显赫,或者家有万贯之财。 不然基本都要熬上两三年,才能得授官职。 有些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甚至已经在公车署熬了好几年了。 这种笨蛋,一般来说,最后只能捞一个闲职,然后就会被打发回家。 不过,公车署也常常发生奇迹。 有许多本来默默无闻,无人认识的秀才,在公车署苦熬数年后,得到一个贵人的青睐,举荐到天子面前,只要奏对得体,立刻就飞黄腾达了。 名臣朱买臣、主父偃和平津献候公孙弘都是这种奇迹的产物。 但最近二十余年,类似的奇迹再未发生,所以,像王临这样的公车署署长,已经放弃了自己衙门内出现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英才的希望。 对于那些待诏时间超过三年以上的渣渣,全部放弃。 几乎懒得去管他们的死活了。 是故,听到张越提起这个事情,他还真是拿不准现在公车署待诏秀才的具体数字。 “王署长身为国家大臣,为君父照料和约束察举人才,岂可如此懈怠?”张越听了,假作生气,说道:“王署长这个方面要注意啊,万一将来陛下兴起查问,而署长却答不上来,岂非获罪于天?” 王临听了,起初有些惶恐,但随即就高兴起来。 张侍中如此训斥,这是拿他当自己人看待啊! 不然,何必训斥提醒?假意不当一回事,回头一本弹章上奏天子。 用自己的人头,点缀他的威权,岂非更好? “多谢侍中点醒,下官必不忘侍中教诲!”王临马上就拍着胸膛保证:“一定牢记侍中嘱托,为君父仔细照料和约束诸秀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