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所谓降封-《庶子夺唐》


    第(2/3)页

    而贞观元年,因长乐郡王李幼良谋逆,勾结突厥,于朝野内外起轩然大波,朝中推廷议,降无大功、非皇帝血亲的宗室郡王为郡公、县公。

    宗室郡王中,除了淮南王李神通、河间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数位功勋卓著的郡王得保王爵外,只有渤海王李奉慈、陇西王李博义等寥寥数人得恩旨仍号郡王,余者皆被降封。

    李奉慈在宗室子弟中本就声望不佳,当初李世民特下恩旨保了李奉慈的王爵,在朝中还引起许多非议,如今李恪当着李长沙的面又提此事,李长沙顿觉不妙。

    果然,李恪接着道:“如今朝中风声颇大,此事恐怕再生波澜啊。”

    李长沙讶然问道:“怎会如此?”

    李恪回道:“我李唐宗室子弟中并非人人尽如伯父和堂兄这般尊礼守矩,行事不轨,违乱法纪的大有人在。就在年初,郇国公李孝协于魏州刺史任上贪墨过甚,为御史台所查,禀奏父皇,父皇大怒,下旨彻查。再加之如今大唐外战仍频,连遭天灾,朝中财政吃紧,恐怕又有降封宗室的可能,而且此事已经提上了政事堂,只是不知父皇的意思如何了。”

    李家在得国前,本就是因兵起家的陇右巨阀,李恪和李奉慈的高祖李虎更是居西魏八柱国之列,李家一脉煊赫百年,子嗣繁盛,宗室子弟甚多,凡每岁朝廷国库用于赡养宗室的钱粮损耗便不知多少,如今国库吃紧,朝中宰相打上了宗室的注意倒也不无可能。

    不过宗室子弟纵是要降封,也绝不会降李恪、李泰这样的皇子亲王,要降的也是嗣王亦或是郡王、国公之类,而李奉慈和李长沙正在其列。

    旁人李长沙不知,但李奉慈在朝中一向名声不佳,此事若当真成了,那李奉慈必定难逃一劫。

    李长沙担忧地问道:“大都督以为此事有几分能成?”

    李恪想了想,回道:“此事本王也拿不准,本王只是随口一提,伯父与父皇相交匪浅,父皇未必会动伯父的郡王爵,堂兄也不必担忧。”

    李恪越是这么说,李长沙反倒越发地不安了,李恪若当真觉得李奉慈的郡王爵稳固,便不会有方才之言了。

    李长沙道:“大都督,阿爹同我都无官职在身,又常不在京中,人微言轻,恐怕陛下未必能思及我等,还望大都督垂怜相助啊。”

    李恪接着酒劲,倒也大方,李长沙的话出口,李恪也一口应了下来,对李长沙道:“难得你我兄弟性情如此相投,这有何难,过些日子,本王便手书一封,送入长安,为伯父和堂兄说情。”

    “如此便有劳大都督了。”李长沙听得李恪应了下来,连连拱手谢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