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谈-《从1983开始》
第(3/3)页
他们分账是阶梯式的。
一部电影的首映周票房,百分之八、九十都属于片方,院线的收入主要来自爆米花和饮料。
随后几周,这个比例会不断变化。通常在第四周的时候,片方分成会降到50%,影院上升到48%。
所以美国极其注重首映周,为此还衍生出一个配套行业,宣传。
比如一部小成本烂片,如果宣传有创意,第一周把观众忽悠进去。哪怕第二周直线跳水,那片方也会赚。
因此美国的电影成本包含两部分:制作费和宣传费。”
“那影院的生存不是很困难么?”田领导问。
“是啊,现在的情况就是,大电影公司过分压榨院线。撑的住还好,撑不住只能倒闭,到时制度可能会改变。
毕竟电影拍的再好,没有院线也是白扯。”
“那其他地区呢?”黎宁也兴致勃勃。
“再比如香港,香港环境更特殊。他们是大电影公司旗下,有自己的院线。
像80年代初,有邵氏、嘉禾、金公主三条院线,85年邵氏退出,潘迪生成立德宝,87年陈荣美成立新宝。
片方、院线的大老板是一个人,左手倒右手……”
开玩笑!
许老师可是娱乐文资深爱好者,前世又是干这行的,如数家珍,如数家珍。
他清楚对方的意图,缓了缓,道:“如果说国内的话,我也有点不成熟的小意见。以目前的环境,不可能做出细化的分账规定。
我建议原则开放,自由发挥。
一部电影上映,首先院线拿多少,这是大分账。
剩下的钱由制作方和发行方分,这是小分账,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我有一部电影,交给某发行公司,不管你们怎么操作,我只要利润的百分之多少。
或者我们签个保底,票房没到一百万,三七分;超过一百万的部分,四六分。
再或者你直接给我一百万,超出部分再分成。
这些方式无从统一,只要双方遵守合约,怎么分都行。”
“……”
田领导听的极为认真,道:“你说的是制作、发行、放映三方,其实我们还有两个,中影和拷贝洗印厂。五家搞到一起……”
他没继续往下讲,笑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有收获啊。”
“您过奖,我也是热爱电影的文艺工作者,愿献微薄之力。”
又坐了一小会,许非和黎宁告辞。
临出门时,他回头,正碰上田领导的目光,眼神一碰,各怀心思。
(还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