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咱老谢也是有自己的尊严的啊! 比他都晚入阁的杨一清,比他还有理政经验。 这是谢迁没法接受的,所以他必须要拼这一把、走这一遭! “晦庵公莫再劝了,来寻晦庵公便是为了让您支持此事。” 谢迁知道,自己贸然提出弘治皇帝肯定会犹豫。 内阁重臣也是国朝的脸面啊,若是下到地方理政出现了问题…… 这丢的可就是国朝的脸了。 到时候下层的官宦们不仅会认为谢迁无能,还会腹议他朱祐樘无识人之明啊! 谢迁自己折损了无所谓,国朝的脸面和他朱祐樘的威望折损不得。 “地方理政,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稍有不查便会酿成大祸啊!” 刘健忧心忡忡,算下他与谢迁是一路人。 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少詹事……等,没有地方经验就入内阁的。 或者说,如今的内阁三人即便是李东阳也是近几年才有了接触地方的经验。 作为内阁预备役的杨一清,算是一个新的开始。 “非我愿去,而是不得不去啊……” 这话谢迁是苦笑着说的,刘健也只能是叹气垂首。 谢迁是景泰元年生人,刘健是宣德八年。 两人之间足足差了十七岁,也就是说谢迁如果到刘健这个年龄才入元老院的话。 那么他至少还得再熬十七年。 十七年啊,如今这些新人一代比一代要凶猛。 王守仁那小子不仅考的好,而且军伍政务都是一把手。 恐怕再给十年,那也是入阁首选。 其次的唐寅、徐经、李东阳之子李兆先……等等这些,不仅为太子师兄弟。 而且学识政务经验,都可算是当世排得上号的。 想到自己将来要跟这些个小年轻们竞争,谢迁这老家伙顿感亚历山大。 “此番灾民安置,若再不显出些许本事……” 谢迁说着,顿了顿苦笑着道:“即便是陛下将来容我入元老院,我又有何面目入院?!” 刘健听得此言不由得手指微颤,似乎下定了什么决心。 眼见他缓缓抬首,沉声道:“明日……老夫与你一并上秘奏罢!” 张小公爷的车队“隆隆隆……”的前行着,越靠近京师直道便越好走。 而同时他们得到的补给也就越多。 洪灾过去了,那么就意味着商贸的机会来了。 各家货殖会都在往灾区派人,一方面了解灾区需求。 另一方面也是扎下根子,再根据情况变化做出调整。 路过的谁能不知道大明第一财神爷小祖宗——张小公爷啊?! 二话不说赶紧奉上孝敬,点头哈腰的还生怕小公爷不收。 而当他们远远的看到了京师那颇具特色的城墙后,所有人皆是心下感慨。 只有熊孩子笑的没心没肺。 “哈哈哈……那青楼的招牌,是谁给挂上去的?!人才!人才啊!” 张小公爷闻言愕然,抬首望去亦不由得好笑。 画上去的广告好歹没有画上避火图,但也是较为豪放的仕女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