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修身-《被玩坏的大宋》


    第(2/3)页

    尤其是这东京汴梁,竞争更是激烈,芸芸学子,去竞争那寥寥数十个参加省试的名额。

    哪怕上一世,张俊平在图书馆,博览群书,也一样没有用。唯一有用的大概就是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上千年的见识,还有那过目不忘的天赋。

    宋朝科举,不同于明清,没有院试,乡试,也不用考童生,秀才。

    直接参加州试,过了就是举人的身份,不中则依然是白身,然后参加省试,也叫会试,过了就是进士身份,然后还要参加殿试。

    殿试中不中,都不影响进士身份,中了进士就相当于有了官身,就能接受国家的供养,也就是国家就会给你发钱。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举人并不是终身制的,并不是说,我这一科过了州试,没过会试,那么我就是举人。

    不是那样,举人身份只这一届有用,你中不了进士,下一科还要继续参加州试,继续考举人。

    之前张俊平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那属于应急处置,可以临机决断,正常情况下,张俊平还是喜欢,谋定而后动。

    在朝堂上,辞官,对皇帝说要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是张俊平一时冲动的产物,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是融入这个时代最简单的办法。

    过目不忘,就是张俊平的底气。

    再加上前身十年苦读,通过州试的信心,张俊平还是有的。

    张俊平坐在书房里,结合前身的记忆,以及自己脑海里的宋朝历史,分析着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利弊。

    科举考试主要考经义,策论,诗赋。

    其中策论是分开考的。

    按照张俊平的理解,经义类似于后世的阅读理解题,对经史子集中的某一段文字进行评论。

    论,这相当于命题议论文,根据考试要求,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

    策,则相当于后世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对某一时事,发表见解,以及如果是自己,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诗赋就是作诗作词了。

    诗赋考试,到宋朝后期已经取消,只是现在,真宗皇帝时期,还没有取消。

    不过,对于张俊平来说,诗赋是最简单的。

    有道是,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满脑子唐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还用担心这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