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宋茯苓连猜带蒙的做美梦,没想到竟然是真的,美梦成真了。 单独的一角。 身上有官味的人,正在采访马老太,说你这是出于什么目的啊? 马老太:那能有啥目的,我儿宋福生就是那考生之一,这搭陪考棚的想法是从他那里来的。 大人指向旁处又问:“那是什么?” 马老太瞅一眼: 啊,那是书。 进去考试的那些学生,有的没有家人陪同,家里不富裕的也没有小厮跟着,别说小厮了,有的那都住大通铺,大通铺那种地方连行李都放不了,怕丢。 总之,遇到那种像是不能将书带进考场,可是考前又想看的, 就有那学子会将书存放到这里。 我们给他写字条,写上哪本书都是谁的,免费给保管一下,等他考完出来就会领走。 “之后,你也会如此吗?” 马老太一点头:“至少这三日是要这样的,反正俺也要等儿子。到考举人的时候,应是就不会了。一个是天凉快,没这么热。另一个是俺儿考举人就要在里面住了,到那时他都住下了,我总是不能在外傻等的。” 大人被这话逗的呵呵笑了起来,随后用笔记下: 恢复科举的这一年,奉天城有一位宋马氏。 她源于儿子是考生之一,就更能设身处地的为外面陪考的人着想。 在这种炎热的日子里,为大家支起考棚,挑来一桶桶水,未收取分文,提供喝水休憩的地方。 她的这种行为,同样也得到了许多人的信任。 每个陪考棚里,堆有许许多多赶考学子最重要的书籍,那些书籍,就足以证明赶考学子们内心对她的称颂。 恩,这位大人觉得取材差不多了。 他谨记知府大人说: 今年的州志县志要在“科举”这一块,下浓墨重笔。 多年来,才恢复科举,可不能只记录赶考人数和录取人数。 要多记录些人文事件,以供后人翻阅。 比如,要记录那最远的赶考学子,需要离家多少里路来到奉天。 要记录考场内,学子们的年纪不一,从少年到白头。 学子们入场前的身份不同,可是入场后,唯有科举,对考场里每一位学子才是公平的,全在于他们自己的学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