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七节 真真假假传的很快-《宋朝探花郎》
第(2/3)页
那么,商人的推算就是,炉不可能满负荷使用,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清洗,就要整修。只有每天出银至少十五石,否则根本不需要三百只炉。
这个数字是错误的。
因为刘安给的推算是一年约千石,也就是差不多五十吨的产量。
可张齐贤用羊汤胡扯了一把,寇准脑袋给张齐贤搞乱了,认为一天就可以产一千多斤银,也就是十石,把这个数据再翻了三倍。
而寇准派出去的人想的是,这炉运到海外,万一损坏了没有办法及时修理怎么办,所以加一倍的量备足,万一有损坏的还有其他的炉可以用。
所以加一倍,再取整。
这就是三百只炉。
按这样算下来,日产量从商人嘴里传出来的就是,每天至少十五石,一年就是四千多石。
事实上,那银山在巅峰时期,一年就也就二千多石的产量。
而且这还是在有了蒸汽机之后,才达到的产量。
纯靠人力,三十七吨便是巅峰,折下来就是七百石左右。
其余的铜、铅、锌不算。
可民间却不这么看。
特别是刘安调一千禁军精锐护卫那天然银树去嵩山,被无数百姓围观之后。
仅仅三天时间,汴梁城内连负责清扫路面的下等杂工都知道了,大宋发现了一处超大规模的银山,但那不在大宋境内,禁军调十万准备前往驻守。
有人根据朝廷开出的预采购清单推算了。
毛线、毛毡代表那个地点比较冷,占城那里很热。而后,海船的造船量无限量扩大化,仅明州就要增加两个大型船坞,证明要出海。
杭州、金陵、徽州商盟的人提出,极有可能在倭岛。
因为高丽若发现超大规模银矿,根本不需要驻军,只要倭岛需要。
同时,朝廷已经开始定制炼银用的大炉,五百只。
有银子,有无数的银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