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东宫-《贞观俗人》


    第(3/3)页

    “三郎,我看到你与海东四国都还签订了一个合约,要向四国提供钱币?”

    “这恐怕有些不妥吧,你也知道铸钱成本较高,我大唐又缺银少铜,因此向来钱荒不足,所以以往不仅要禁钱出国,连岭南都要禁钱过岭。如果允许铜钱流入海东四国,那我大唐钱荒岂不更加严重,到时越发无钱可用了。”

    秦琅却是微微一笑。

    “戴相所说的是贞观以前的老皇历了,事实上贞观这几年,我大唐新增开采铜矿数百座,并通过对外贸易,每年都从外面输入大量的铜料。而我大唐自改革新政,出台了铜开采到制造和使用新规后,如今禁以铜造佛像、造铜器等,使的如今铜主要用在铸钱上,而铸钱技术的改进,又让铸钱成本大降,现在朝廷每造一贯钱,已经利润不少了。”

    历朝钱荒的一个关键就是铜开采量不足导致铜料成本高,再加上铸造和运输的成本高,所以有时就导致铸钱还亏本,就算不亏本,也没利润可言。而佛教大兴,导致大量的铜料被用到了铸造佛像佛器上,加上一些日用的铜器,就越发使的铸钱可用的铜少,而许多不法商人,甚至把朝廷所铸的铜钱收去融化成铜铸成铜器等,转手就能得数倍之利。

    搞的朝廷越发的缺钱了,于是各种恶钱假钱泛滥,劣币又开始驱逐良币,大家把好钱藏起来不用,都用差钱,越发使的钱荒。

    而贞观这几年,朝廷征对这些情况,做了许多专项的改革,比如更严格的铜禁制度,严禁以铜铸像、造器,严禁铜料出国,严禁囤积铜钱,另一方面鼓励商人开采铜矿,鼓励商人从外面进口铜料。

    再加上铸钱技术的提升,以及金银也开始铸币,并且飞钱、银票这些钞票、纸质票据的出现,都大大缓解了大唐钱荒的问题。

    如今虽说绢还在做为货币使用,可实际上现在真正用绢交易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百姓们小额交易基本上都用铜钱,大点的交易开始用银币甚至是金币,至于更大额的,已经直接是银行、钱庄的票据了。

    谁也不会傻傻的拉上一马车铜钱,或是几车绢帛去交易,长途、异地更是以飞钱、银票庄票为主,也不会再有人往自家猪圈、地窖里藏许多铜钱发霉长绿。

    另一方面,许多银行、钱庄、柜坊的兴起,则把百姓手里的钱吸入这些金融机构,然后加大了货币的流通率。

    同样的钱币,更好的流通率,必然就越能缓解钱荒。

    到了此时贞观五年,百姓们几乎已经感受不到过去没钱可用这种局面,也很少再出现以物易物的情况了。

    也正因此,秦琅跟新罗等海东四国,率先开始进行这种货币流通的试点。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