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4章 马过蓝关-《贞观俗人》
第(3/3)页
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三百人实在不值一提,更不用说,通过科举录取的这些进士,除了一甲前三名会格外重视外,能进入秘书监里做个校书、正字,就算是二甲进士,也只能先在京师三省六部百司衙门里,授从九品小官做起。
至于说三甲进士,这些人就更得在国子监里再回炉再造个一年,然后经吏部试,通过之后,还得再京师衙门实习一年,期满考试合格之后,再授官。
但往往还得侯选,就是得看有没有给你的位置,有了才授,没有就继续候着,往往三五年未必都有一个位置。
造成这种候选难候的关键原因,还是大唐留给这些进士们的位置不多,一甲的还能留部,二甲的实习过后也顶多安排到县里从录事、主簿、县尉这些职务做起。
如明清时那样,一中进士就授个七品芝麻县令这种事,在如今不可能发生。
县令是一县主官,没有点实实在在的政绩,和足够时间的资历,是不可能直接授县令的。
三甲进士更多的都是安排去当录事,甚至是曹佐这些可能都不入流的官职。就这,都还有名额限制,更多的位置是要留给其它渠道录取的士人。
大唐如今取士几大途径,勋戚贵族高官们子弟以门荫入仕,这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只要是能当到五品以上职官,子孙都有机会获得门荫入仕资格,这项制度可谓是对贵族官员们最大的照顾,保证了一个个世族显贵的诞生和维续。
其次就是举荐制度,又称荐举制度,上到宰相下到县令,都有向朝廷举荐人才的义务和权力。
这些举荐的人才,通过层层考核后,授予官职。还有专门的举荐科举考试的名额,称为乡贡生。
官员们举荐人才,也是要负有一定责任的,所以并不是随便举荐,一般情况下都是举荐自己知晓熟悉的人才,但更多的时候,官员们也会优先举荐自己的亲朋好友门生故旧等等,最起码也是举荐自己的门客幕僚,没有人会随便举荐自己不了解甚至是不相关的人,这是一项政治资源,也是十分宝贵的,甚至还得担负一定的保举责任,故此没有门路的寒门士子,想得举荐也是难上加难。
门荫和荐举,占据了大唐取士的绝大部份,所以科举只是一座独木桥,每年千军万马去挤,但能过去的少之又少,更多并非贵族官宦之家出身的寒门子弟,只能寄希望于举荐。
要得官员荐举,先得自荐,最好的自荐方法,就是入幕为客,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才能,得到欣赏然后求得一个举荐的机会。
不同级别的官员,荐举得到的机会,也是不同的。
卫公的荐举,是含金量最高的那种。
进入卫公幕府,那也是千军万马独木桥,经过重重选拔考核才进来的,他们的未来前途,从进来那刻起,也就跟幕主秦琅命运悉悉相关了。
他们就算将来入仕,身上也会留下秦琅的标签,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变,因此他们与秦琅的关系,那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那首诗实在是有些晦气,破坏了大好气氛,于是接下来大家也没有了心情吟诗作赋了,虽然那首诗确实功底了得,一首上乘之作,可大家却都不想再提起。
马过蓝关,回望长安。
承乾便在长安好自为之吧,希望他自己能够醒悟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