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章 大唐没人了-《贞观俗人》
第(1/3)页
朝廷忙着吞并辽东。
辽州、盖州、建州、新州、金州······朝廷在辽东分设了十余州,全面实行军管,大量的将辽东高句丽人迁往中原,对其中上层的贵族豪强地主等,一个不留的迁往中原,安置到洛阳、幽州、荆州等大镇要郡周边。
对于普通的高句丽人,也大部份迁回中原,打散原来的部落和宗族关系,仅保留每户家庭完整,分置于各州,其中的匠人全都安置到官府的官方手工业作坊中,其余的则成为官田的佃户,或于边疆人口少的宽乡授分田地。
仅留下了部份高句丽穷苦百姓,但也还是进行了部落、宗族的打散,重新安置到辽东各州县,对这些人没有直接授予田地,而是先让他们成为朝廷官田的佃户。
但做大唐官田佃户,负担也远比以前做高句丽的奴仆、佃户轻松的多,所以有望能争取到这些人效忠大唐。
当然,要永久收复镇守辽东,还得靠移民,只有真正的汉人才是最可靠的基本盘,而从汉末起,辽东的那些汉人失陷于高句丽之手,经过数百年,其实早就已经被他们胡化了。
收复辽东后,在辽东也发现了不少汉人,却是当年隋四征辽东时失陷于高句丽的隋军和民夫们,这些人在辽东地位卑下,这些年生活的十分艰辛,就算是娶了辽东那些卑贱女子成家,生下的第二代也一样受尽歧视。
对于这些人,朝廷则区别对待,甄别出来后,给他们直接授以田地,对于原本是军官的,还酌情授以乡里的吏职等,让他们协助管理辽东地方。
辽东千里土地上,到处是一队队一群群的高句丽遗民,被唐军押送驱赶着来到沿海,被分配上一条条的大船,运往中原各地,等待未知的命运。
同时在中原许多地方,朝廷也在全力动员往辽东移民之事,铺天盖地的宣传移民辽东的好处,过去了能分多少田多少地,有安家费路上有照顾等等,甚至还动员官吏们前往。
自愿前往辽东的,都在现官阶上提两级,职务加一级使用,还能分到双倍的职田等,总之好处多多。
只不过效果却不是太好,主要还是这些年大唐不断的对外拓张,使的朝廷打下了边疆大量的新地盘,不断的移民,使的现在中原地区已经没有以前那么人口密集了,更没有隋末唐初那种遍地无产之民,无田无产的穷人,好多早就移民边疆了。
朝廷只能给中原各地的官员们下任务,对一些人口较密集州县,劝那些每户拥有田产在五十亩以下的百姓,劝说他们移民前往辽东,并许诺,在中原的田地房产等,允许他们自由出售,然后朝廷在辽东依然给他们授田,一丁百亩,中男和青壮妇人也一人五十亩,足额实授,不以百亩为限。
这条件确实是不错了,中原的均田令,虽说是按丁授田,每丁百亩,但这百亩也只是个授田上限,实际上在武德初战争刚结束的时候,都做不到人丁百亩实授,更别说到贞观十六年此时了。
中原地区,均田令其实早就已经停止了,因为已经没有地可授了。
朝廷现在吸引移民唯一的诱惑条件就是足够多的土地,全部为永业世田,不以百亩为限,有一丁就授一百亩,妇人和中男也都每人授五十亩,这意味着如果家中人口多,可能真的能分到二三百亩地。
在中原故乡虽好,可如果没有田地,总是不踏实的,而如果去了辽东,就算那边苦寒,但手中要是真有几百亩地,那可就能代代传家,几代辛苦下去之后,总能成为殷实的小富地主之家的。
何况朝廷现在动员大家移民辽东,并不收回在中原的田地房屋等,允许大家卖掉,这又是一个不错的条件。
为了鼓励百姓移民辽东,朝廷也是煞费苦心,反正房玄龄在给太子的奏章中就写道,把辽东高句丽人迁来中原,再从中原移汉人过去辽东,这一进一出,朝廷将要耗费巨资,而且没有十年,都难以见到些初步成效。
每年往辽东迁十万人,十年迁一百万人,辽东勉强能够有些样子,但每年估计得耗费数百万贯钱甚至上千万,不仅是迁出迁进耗费钱粮,还有要维持在辽东的驻军,要筑城要屯田要修驿站要筑烽堡等等,总之十年之内基本上是只进不出的大窟窿,别想着两税啊商税这些东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