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大早上有了热乎乎的卤煮垫底,酒劲儿全消不说,人都有精神了,跟吴景他们道别之后,唐雎也去店里上班了,林剑再次成了孤家寡人。 在车里坐了半天,决定去店里逛逛,重生回来,还一次都没去祖业,想想都觉得过分。 琉璃厂,在京城算是潘家园之外另一张文化界的名片。 在正常人的心目中,有文化味的地方,不是博物馆就是大学,可琉璃厂一带并没有这些,自古以来就没有。 而且正常来说,这些文化产业设施应该是zf出自修建,供百姓休闲放松,可琉璃厂的发展却没有借助所谓国家财力,说得直白一点,琉璃厂能有今天,完全靠着老百姓的双手和财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可以说这里是真正属于民间的地方。 但说到根上,这琉璃厂就是由书籍、字画、古董、篆刻、文房用品等店铺聚集而成的地方。 在这里,你不一定非要买什么,只是单纯逛一逛,偶尔溜进店里瞅一瞅,或者只为了呼吸一下琉璃厂的空气都可以,因为抱着类似的愉悦心情来这儿的大有人在,你绝对不是最另类的一个。 话又说回来,这里边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文玩,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买得起的。 喜欢文玩喜欢古风古韵的人,一定要来琉璃厂转转,不然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文玩。 林剑记得小时候,那时的京城人出行大多靠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等工具还比较少,地铁也只有少数路线才有。 包括他自己去琉璃厂的时候,也不能做爷爷的车,只能跟着老爹老妈坐出租车,他还记得每次去之前老爹都要跟司机商量好,在琉璃厂的华夏书店门前等,因为那里有一块儿稍大些的空地,还有树荫可以乘凉,也省了回头在马路边等车的麻烦。 那个时候琉璃厂人很少,和王府井、大栅栏不同,琉璃厂出售的不是一般商品,价格太高,吃饭都困难的人哪有心情来这边闲逛,而且即便东面连着大栅栏,道路却十分狭窄。 根据出土的墓志等已经判明,十世纪左右琉璃厂一带被称作海王村。 无论是元朝还是明朝,作为首都的京城都修筑过城墙,所以至少到明朝中期,琉璃厂这个地方还属于城外,可想而知道路能有多‘宽’了~ 华夏的“城”是指将全部街巷用城墙围起来的地方。 现在的京城街区还有城里和城外之分,明朝永乐大帝从金陵迁都至京城,那时城的范围只是现在的城里。 正式迁都是在13世纪20年代,大概在百余年之后,才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原有的城里已无法容纳,于是开始改扩建城墙。 正因这次改扩建,琉璃厂终于被划进了城墙以里,算是内城的一份子了。 正如名字所表示的那样,琉璃厂是过去烧制琉璃瓦的窑厂所在地,有专家说,在这里建造窑厂是元朝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真假不得而知,对百姓来说这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带颜色的琉璃瓦是专供朝廷使用的,民间是断然不能用的,那时候在这里建造的肯定是官窑。 明朝的永乐帝在迁都京城的那个时期,自然是琉璃瓦需求最大的时候。 当然,建造大型建筑物,自然不可能只用琉璃瓦,还有木料、砖料等等,需求量都是十分庞大,为此,明朝特别为了建都设立了五大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