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像新华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还有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这类现代化的出版社一个接一个地不断涌现,可以说,琉璃厂的手工制作出版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对了,王冶秋氏曾经写过一本《琉璃厂史话》,其中有提到,解放以后,由国家出面开始收集、整理失散的古书时,琉璃厂的书商们再次运用祖辈传下来的经验,为国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珍贵的古书,与其由私人珍藏,不如存放在图书馆服务于更多有需求的人。 那个年代,能够跟着国家吃饭,绝对比经营着半死不活的书店有前途,于是很多在琉璃厂从事有关书店工作的人,便趁机变卖了店铺,转为协助大学或图书馆收集或寻找古书。 有了这段历史,才有了现今的琉璃厂完全是字画、古董、篆刻、文房用品的天下。 比如松竹斋或清秘阁等店铺,在清朝末期是很有名望的,这些店铺一般也做文房用品的生意,而且都是用料珍贵的高档品——詹大有或胡开文的墨、贺青莲或李玉田的毛笔、陈寅生的铜刻、周全盛的折扇,无一不是名家之作,换句话说,没名没号的东西也如不了这些商人的法眼! 当然,能够在这里消费的也不是一般人,看过鲁迅日记的都知道,鲁迅似乎每年都会到琉璃厂购买文物或碑帖。 不过,琉璃厂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年也有过极速衰落的时段,那是因为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没了读书人的支持,琉璃厂的生意流失了90%,但即便如此还是勉强生存下来。 再就是清朝末期,琉璃厂也曾有难以启齿的污点,很多商人忘记了本分,甘愿充当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的渠道,导致国家遭受了大量的损失。 但真要论起对错,后人恐怕没资格评判,谁又能想到在那个法制不健全,人们只为了挣一口饭吃的年代,那些人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动荡、惶恐充斥着当时的整个社会,有些人也是走投无路,有些人那真的是只为了钱干出这些营生。 不管如何,那些事都成了历史,知道的意义远胜过评论对错! 其实早在解放前的那段时间,古玩行业就已经在琉璃厂成为主流,远远超过了书店行业,不过因为战乱,有一部分古董商人带着他们的宝贝商品逃亡至香江。 但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成了今天琉璃厂的主角,比如荣宝斋,这家老字号在制作名人字画复制品方面,有着十分高超的记忆,如今故宫博物院在修复文物古籍时,也要时不时的聘请荣宝斋的专家帮忙,由此可见一斑。 新Z国成立以后,文物由国家统一管理,严禁珍贵文化遗产流向海外,但凡被认定在国内有保存价值的文物当然就不能摆放在店面里,但是,允许制作精致的复制品售卖。 具体的标准由于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也就不明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打听一下,反正一言难尽。 同一画家的作品,有的严禁带出境外,有的则允许带出境外,怎么形容呢?算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嗯~就当真的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