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桃源碑记(下)-《探秘者笔记》
第(1/3)页
上回所说沈一凡和柳泉等人穿过水路之后找到一处无人居住的村落,在村落的广场上看到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关于这个村落的由来和消失,沈一凡从这个石碑上内容结合了举世闻名的《桃花源记》内容,笃定世间确实有长生不老药。
书接上文。
碑文中提到了这个村子的由来是秦朝时候有一个仙人带了一村百姓而来,到有外人出现在这个村子之后,族长认为这里不安全了便离开,奇怪的是他们来到这个村子的交通工具就是圆舟,而离开的交通工具也是圆舟。沈一凡猜测桃花源村就是思维文明人实验长生不老药的一个实验基地。
沈一凡结合了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知道沈一凡为何要结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故此我将会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符于此章内容之中: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看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后我也认同沈一凡所说想法,从碑文上来看沈一凡等人所在的桃花源村,是秦朝的时候就有了,而桃花源记中也提到村民为了逃避秦时战乱而来此,再有就是他们眼前的桃源村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村出入很小,连如何进入桃源村的入口都和沈一凡等人的非常接近。而在桃花源记中提到他们进入桃花源后就没有出去过所以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朝代在更替。这里足可以认为进入桃花源的人根本就不会生老病死,碑文中也提到这些村民是服用过一种药丸,可能那就是长生不老药。
沈一凡认为陶渊明曾经有过这段奇遇,就是误入这里的桃花源故此将其写成《桃花源记》,沈一凡还提到了这桃花源村最为诡异的事情,就是碑文中提到过他们来到这里后每次有人出去寻找道路都会失踪几日,等回来之后就没有之前的记忆。这一点很是值得推敲,桃花源村的村民在这里生活自然会有生儿育女的事情,而在陶渊明笔下村中从来就没有提到过村中有婴儿,那这些婴儿去哪里了呢?沈一凡想到了在大磁山里看到的天蠱飞甲,这些天蠱飞甲需要用婴儿来培育,故此这里桃花源村很有可能也是北斗城的人口牧场。而那些所谓出去寻找道路的人很有可能是为了将婴儿送出桃花源的人,为了不让这些人离开桃花源村思维文明人利用高科技将他们的记忆抹去。
从以上一切来看沈一凡等人找到的桃花源村就是四维文明人的一个实验基地并且也是为北斗城提供人口的一个基地,反推北斗城可能就是四维文明人在地球上的一个代理。北斗城中一切不可思议的现象都有可能是有科技高于地球的四维文明人提供的,包括长生不老。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有一件事情无法解释。桃花源村在晋朝末年就人去楼空那北斗城里的那些数量庞大的天蠱药引又是如何提供的呢?沈一凡猜测就是利用圆舟,在这里我们要知道碑文上提过,那些村民进入圆舟只用了一日就到了南福之地的深山之中,碑文中也说这些村民是武陵人氏,武陵之地处于中原一旦,一日到南福唯一的解释就是四维文明人可能掌握一种所谓瞬间移动的技术。不管去哪里都只需要一日。
齐淳罡是真的死了,那齐淳罡究竟是有没有长生?这也是一个问题,从沈一凡进入七星仙宫的一切遭遇来看,齐淳罡是死了但是七星仙宫的布局有如此奇怪和诡异,真让沈一凡很不理解。沈一凡猜测可能圆舟自秦朝开始就在北斗山出现经历了好几百年,北斗城可能想摆脱四维文明人的操控,故此和四维文明人发动一场战争,北斗城惨败。北斗山当时的族长就求救于唐朝,将长生不老之事告诉于唐王,自此得到了唐朝的帮助,利用五行尸打败了四维文明人,所以四维文明人就抛弃了北斗城,从此北斗城就开始没落。
其实北斗城内还有很多秘密无法解释,比如修静和尚究竟是什么人?齐淳罡是不是几代闽王?还有最后太平天国萧朝贵究竟在北斗城找到什么?那只在沈一凡面前消失的圆舟是本来就存在的还是有固定时间存在的?
沈一凡等人找到的桃花源村中碑记只是能断定,世间上真的存在长生不老药,但是这长生不老药现在又在哪里?这些都无法在这里得到答案。
他们眼前现在的桃源村其实就是一座荒村,大家反而感觉很是安全。就在广场上扎营,将人四处撒开寻找出去的道路,沈一凡在一旁私服了很久说道:“我们要原路返回。”
柳泉一听问道:“原路返回?可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