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阴氏之强,使人心悸-《春秋大领主》


    第(2/3)页

    吕武知道魏氏的年轻一代都很不错,只是没想到魏绛能有这样的胆气和见识,赞道:“魏氏有你如此必兴,福运绵绵可期。”

    秦国要拼命是吧?肯定要集结大批兵力,少不了动用精锐。

    一旦他们成功打赢秦国,与之比邻的魏氏就能安全无忧。

    情况是这么个情况,其中的凶险不得不考虑进去,遇到这种抉择的魏绛,选择迎难而上不是退缩,优不优秀看战事结果,胆略则是表现出来了。

    再增兵什么的?魏绛有想过,思来想去郁闷地发现魏氏办不到。

    在几次晋国内部动荡中,魏氏并不是参与的主力,他们跟在后面喝了点汤汤水水,肉则是大部分被智氏、范氏和阴氏分了。其中阴氏获得的封地最少,人口却是得到最多。

    吕武西征动用了一个“军”,也就是超过五百乘的战车和三万七千五百“徒”或“羡”,算上自家和白翟合起来约一万八千的骑兵,还有多少能用的兵力呢?

    北部长期有一个“旅”在活动,后来因为训练骑兵的需要,传统部队加上骑兵一共是五千余人。

    “阴”地、“吕”地在吕武出征的状态下,一般是“阴”地至少一个“师”保持警戒,“吕”地不少于三个“旅”。

    “杨”地因为新近得到的关系需要一个“师”,他们被用来清剿“杨”地内的野人、盗贼、山匪之类,也是就是治安维稳力量,并不是单纯固定驻守在哪进行警戒。

    阴氏在南边还有一块“原”地,它算是一块飞地,迁徙过去了不少“士”阶层,为了不引起周边邻居的紧张,平时只是让“士”划地保证治安维稳,没有形成编制的戍卫部队。

    “原”地一旦进行征召则是能集结起两个“旅”的兵力。而这两个“旅”是“原”地所能组建的兵力极限了,再多就是让农夫成为炮灰。

    在上河西之地,阴氏前前后后迁徙了将近十万人过来。

    目前他们主要集中在“甘泉”这一块区域,先形成“邦”单位的聚居点,开垦农业的同时收集材料用来筑城。

    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十万人里面能够征召成军的数量,进行集结能有两个“师”,他们主要是防备秦国可能的反扑,再来也是清剿周边,吕武一般不会轻易调离。

    这样算下来,阴氏不用进行极限动员就能已经有十个“师”以上的常备兵力,但其实不是简单那样算的。

    军队必须进行详细的区分,比如能不能打野战就是一个分水岭。

    能打野战的军队即便不是精锐也差劲不到哪去。

    真正差劲的军队是只能据坚城而守的那种。他们守城怎么样先不提,拉出去野战则很容易被击垮。

    简单进行定个等级,可以叫野战部队、辎重部队、戍卫部队,也能称呼一线部队和其它部队。

    阴氏为什么能够军事实力这么鼎盛?当然要感谢郤氏和栾氏的贡献啦!

    极限动员什么的没有提的必要,真到了不拼命要灭亡的阶段,能爆发出多少力量要看当时的全面情况,比如内部是否稳定,即时条件下的发号施令还管不管用。

    任何只看书面数据,不考虑环境以及事发状况的估测,实际上就是在胡说八道。

    阴氏从封地再次征调两个“师”的兵力西向,不知道消息的当然也就继续消息闭塞,得知的家族则是难免一阵侧目。

    他们知道阴氏很强,关键真不知道会这么强,心里感到震动和心悸。

    “辛亏阴武子不将目光盯在国内啊!”很多人这么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