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玩了一手驴车漂移的高粱河车神的选择是没下限进行讨好,开启了有宋一朝高薪奉养的历史。掀开了来讲,高粱河车神干的就是在收买掌握舆论的那些人。 观看史书会发现一点,大臣与权贵最喜欢那种本身自带黑点的皇帝了,后来变成儒教喜欢侍奉这样的君王。 为什么?只因为有黑点才好控制呀! 儒教追求的阶级固化在春秋是一种常态,吕武就是受益者之一。 如果没有国君搞事,吕武其实就该进入到写书阶段,想着创造出什么学说,一再对社会进行试探,想要开始挖阶级固化的墙角了。 为什么吕武之前不干?需要看的是他以前什么地位,阴氏又是什么实力,再反过头来看看目前的地位和实力。 有些事情,想干需要有一副好身板,没那个身板硬要去干那事,事情没办成不说,一巴掌被拍死了。 作为阶级固化受益者的吕武怎么会想到挖墙脚?他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理念,什么改变阶级固化使社会进步,成为一位光耀万古的伟人,啥啥啥之类的,单纯就是那么干对阴氏有好处。 吕武活得很现实,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努力得到想要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奔着成为伟人而去。 如果有哪一天吕武成了伟人,一定是后世的史学家用错误的方式研究了历史,硬生生地给“先人”套上各种荣誉。 军功爵的奖励制度方面,吕武已经抄了商鞅的作业,没颁布实施而已。 一旦军功爵制度实施,其实也就等于是开创了全民私有制,给当前社会制造了一股滔天的泥石流。 现在能够拥有财产是哪些群体?至不济也要是个国人。也就等于数量占了最大的所谓属民,他们实际上没资格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连他们都是贵族的财产。 吕武搞那一套必然收买治下民心,近一步解放和增加生产力,会不会得罪其余贵族,则看他的嘴巴到底能说会道到什么程度。 历史上,类似的制度改革发生在战国初期,进入战国中期则是“穷则思变”横行的时代,哪个国家的群臣不想搞变法就是等于在混吃等死,会吓得国中发生严重的逃亡潮。 吕武一直在进行“采风”,亲自去到哪个国家,会尽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问一问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更多的时候,阴氏的人外出走商,一样会进行“采风”。 这么做是干么?不去了解当代,拍着脑袋就想搞学说,不担心“水土不服”吗? 任何的制度都必须符合当代的实际需要! 简单的一个比方,不懂怎么伺候庄稼,偏偏要求别人按照自己拍脑袋的想象去耕作,是人干的事吗!? 吕武所知道的是,目前没有任何的学说,有也只是一个雏形。 他知道的事情多,跟现代的认很多一样,也就是都有“知而不精”的毛病,自然而然需要花时间去回忆和记录,再进行整合通顺。 为了能使身板变硬,他实际上真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做学问,好不容易以为今年能消停一下,没想到战事没看见影子,国内的事情倒是一件接着一件地来。 “主,智伯近期并未拜访何人,往之拜访者亦寡,卿大夫仅有下军将前往。”成甲原本作为宋彬的副手,后来被吕武安排在‘新田’干情报收集的活。 吕武关注智瑩干什么? 智瑩可是晋国仅存不多的老狐狸之一,窝在封地不知道在憋什么坏水,不会无缘无故到“新田”来的。 有些人不出现也就罢了,沉寂了很久又突然现身,不去进行关注该是心多大呀? 程氏与智氏本来就是一伙的。程郑等智瑩来了“新田”有一段时间才去拜会,里面绝对有不对劲的地方。 其余人没去拜会智瑩的原因则是非常复杂。 以吕武为例,首先是目前高层的形势非常诡异,再则就是太殷勤会惹人多想。 到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干什么都会有人盯着,再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 很多时候上位者真没想搞什么,偏偏总是会被各种花样进行解读,着实是令人哭笑不得。 然而,那就是人们为什么想成为上位者的动力之一。 最为值得重视的是,智瑩本身没表露什么信号,谁都不知道他来“新田”做什么,哪个敢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凑上去? 吕武想到了什么,要开口问之际猛然间意识到成甲离开,屋里就只剩下自己和负责伺候的小白和小青。 这两个来自越国的女人,她们先是作为侍女,后来变成了“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