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溜是不会溜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溜! 一旦溜了,晋国必然要失去卫国这个小弟。 其实失去卫国对晋国的打击并不会太大,找个机会痛打卫国一顿,使得卫国痛改前非继续投到晋国的怀抱就是了。 比较关键的是晋君姬周选择逃跑,会让那些小弟觉得晋国没有跟楚国刚正面的信心,对晋国重新称霸“世界”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另外一方面是军果主义国家的晋国容不下一个会逃跑的国君,晋君姬周真的逃跑的话,回国当几年泥雕塑就该去死,换个新的国君上位了。 不用怀疑,晋国的贵族就是那么现实。他们不是怂人士大夫,是性格刻板又很刚的晋国贵族。而晋人要的是一个能够带领他们从这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的领导者,不会屈服于一个“车神”。 晋君姬周开始明白为什么韩氏没落下去之后赵武会那么没有存在感了。 应该是幼年的遭遇让赵武缺乏面对艰难时局的勇气,希望有一个宽厚的肩膀能够依靠,失去了靠山的赵武遇事下意识就是苟。 这样的人不会犯什么大错,想要取得什么成绩的前提是手里的本钱足够。 归纳起来就是赵武很难犯下致命的错误,办事方式采取的就是一个四平八稳,逮住机会能够创造辉煌。 因为不清楚援军什么时候会来,晋军做了加固营寨防御的选择。 他们没有进入“朝歌”这座城池的原因太现实,城池的容纳量太小,晋国下军和新军进去会将整座城池填得异常拥挤,到时候保证水源供给会变成一个超级难题。 从军事的角度出发,全部的军队龟缩进入城池是一种等死的做法,脑子正常的统帅必定会留一些军队在城外。 当然了,目前还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年代,楚国虽然被叫蛮夷,他们却是比秦国和吴国要守规矩得多。 并不是楚人有多么高尚,他们要的是成为所有国家的老大,遵守规则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从某种角度来讲,楚人也是没有打碎一切再重建的魄力。 楚国和郑国的联军来了! 站在箭塔上面遥望远方的晋君姬周看着地平线上的黑压压一片,说道:“楚乃令尹子囊为首,郑为子耳?” 孙林父没有待在城内,亲自担当联络员来到城外晋军的营盘,闻言说道:“必不是皇耳。” 郑国是公族政治,皇耳并不是郑国的公族,能够成为一个“军”的统帅已经到顶,哪可能指挥郑国的三个“军”呢。 孙林父对子耳很陌生,说道:“未闻郑司空有何不朽之业。” “不朽”就是大功绩。 讲一个人是不是很了不起,看的就是功绩。 孙林父那么说的意思很直白,源于郑国是公族政治,能担任什么官职又或是做什么事,重视是身上的血统,再来才是看办事能力,是在怀疑子耳的办事能力。 讲子耳又有什么用呢? 楚国是郑国的老大,包括子耳在内的所有郑人都会成为子囊的工具人,要探讨也是讲子囊到底厉不厉害。 同样在箭塔上的祁奚说道:“子囊攻宋未果。” 应该是发生在两年前?子囊奉命先去攻打陈国又再攻打宋国,成功逼降陈国是一种理所当然,没有占到宋国的什么便宜。 现阶段卫国和宋国的关系非常好,孙林父对宋国的实力有比较清晰的认知,觉得子囊既然拿宋国没办法,率军来攻打有两个晋国军团助战的卫国很难取得成绩。 孙林父诧异的是祁奚怎么单独拿子囊来说事,是不是忘记楚君熊审也在北上。 楚郑联军在靠近“朝歌”约八里左右的位置停下来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