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传旨中书-《大明第一太子》


    第(2/3)页

    朱标看完后眉头皱了起来?    他也是带过兵的,仔细看一遍后就知道汤和的指挥没有问题,只不过运气不好遇上江水暴涨,当然了什么理由都白扯?    大军被阻就是事实。

    不过就这点事到也不算什么?    大明集天下之势进取巴蜀,哪怕他们依仗天时地利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朱标翻到下一封就是明夏国主明升亲笔写的求和信,其大概内容就是夏国愿意奉大明为宗主国,年年纳贡岁岁来朝,只求大明退兵。

    朱标笑了笑就丢下了?    其他地方也就罢了,可巴蜀之地天府之国?    足有成就霸业的底蕴,大明怎么可能容许其继续存在?    别说汤和受阻,就是汤和全军覆没?    大明依旧会兴兵征伐。

    再往下翻就是大明各地的奏报?    大体上还是好的?    不过这么大的国家,什么问题都少不了,就重要的就是缺官儿,大明如今还是极度缺乏地方官员,尤其是县令一级的。

    县令在官僚体制中不过是底层的存在,运气不好的一辈子都没有入朝见皇帝的机会,一般的世家大族也看不起他,不过是个芝麻官儿罢了。

    但是在所有的官员中,县令是最基层、跟百姓打交道最多的,可以说掌握了第一手的社会情况,是大明统治的基石。

    对其辖区内的百姓有生杀大权,这样的职位不可马虎,但是大明以武立国,勋贵们再如何也不至于当县令去,所以任用的县令要不就是元朝投靠过来的,要不就是当地有名望的文人。

    这些人在元朝肆意习惯了,做事出格的很,老朱自然不会留情,两个月前就让御史台出京考察地方,发现犯事的一概都抓回来京城,前日已经斩首百余号人了。

    再往下翻就是高丽王氏、大理段氏等王族的来信,朱标皱着眉头看了一遍,都是些没有用的废话,尤其是大理段氏,竟然还想继续拥护元朝,他们就忘了祖上被忽必烈灭国征服的事情了。

    各种各样的消息朱标足足看了半个时辰,都有些头昏脑胀了,实在是有些乱,而且看起来都挺重要的,事关国家不可疏忽大意。

    这时候朱元璋也处理完了一批急需处理的国务,挥手让朱标坐下说道:“汪广洋那个窝囊废,就会作那些酸诗,正经事儿啥都不行,枉费咱扶他坐左丞相的位置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