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1章 惠帝亲子-《少帝成长计划》


    第(2/3)页

    ——在此时,议论天家之事,可还是重罪!

    一个不小心,就是一顶‘妖言惑众’‘诽谤君上’的大帽扣下来,动辄死一户口本!

    别说议论皇帝了,就算是针对国政发表看法,都可能被扣上一个‘妄议国政’的帽子。

    在历史上,这种状况是在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继位多年之后,以‘百姓无知,以言治罪,恐加朕之不德’为由,方被移出汉律。

    自那以后,农民伯伯干活干累了、不爽了,抬头骂两句狗皇帝、贼老天,也开始不再被官府治罪。

    到了武帝一朝,已身披开疆拓土之功的猪爷,在游猎上林苑时,不小心踩坏了农民伯伯的庄稼,更是被那位无官无爵的老伯伯,轮着几杖追了好几条街!

    待那位老伯伯因没能追上‘不懂事’的皇帝刘彻,将此事捅到京兆尹,弹劾天子‘违法乱纪’之时,即便是脾性急躁,且贵为天子的猪爷,也只能是老老实实低下头,跟那位老爷爷道歉,并从少府拿出粮米数石,以赔偿损失。

    ——就这,刘彻还躲不过被那位老伯吐槽一句‘糟蹋粮食’!

    作为两汉,乃至于整个华夏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圣君,汉文帝刘恒的仁德,往往就体现在这一桩桩、一件件掌权者不会太在意,百姓却能得到极大利好的小事之上。

    而‘除诽谤妖言令’,便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件。

    现在,‘诽谤妖言罪’还存在于汉律条例之内,百姓光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就不会对这种涉及天家的敏感话题发表言论。

    百姓都不敢,朝臣百官就更不敢了。

    ——即便是历史上,文帝颁布‘除诽谤妖言令’后,对于天家私密,朝臣也仍旧不在‘可自由发表言论’的范畴之内!

    文帝废黜诽谤妖言罪时说得很清楚:百姓无知失言,无知者无过!

    汉文帝在‘无知者无过’这一点上的坚持,也不单单体现在‘某人说了错话’一事上。

    历史上自文帝之后,直至王莽绝西汉国祚这一段时间内,汉室司法判决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不教而诛,谓之虐!

    此言出处,乃《荀子·富国》一篇:不教而诛之,谓之虐;教而不化,诛之,谓之王道。

    非但荀子认同这个观点,整个华夏,在那遥远的时代,都对此观点高度认同。

    华夏隐晦内敛的文化底蕴,注定无论何事,都要披上一层‘仁义’的外衣;而在遥远的西元前,仁义不单单是皮,还是历代君王真切的追求。

    就连征讨外族,华夏君王都要‘先试图教育感化’,感化不了,再以王道征讨。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韩非子?五蠹篇》中记载的这则传说,便是古华夏‘先教后诛’之价值最直观的体现。

    这一观点,在汉室‘士不教不得征’的政治军事背景,以及荀子门徒张苍以丞相之身,执政天下的情况下,在文帝一朝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天下公认的普行价值。

    自此之后,华夏法制就从周、秦时,百姓对法律除‘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偷盗劓、黥’以外一无所知,只有在官服上门拿人时,才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的时代,逐渐转变为:每一条法令颁布,都要先让百姓知道,而后才实施的时代。

    于露布书写、宣读诏命政策自是早已有之;而汉文帝之后,大到肉刑废黜,小到逃税的责罚,都开始被一一告与百姓知晓。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即便是谋逆叛乱,证据确凿的淮南厉王刘长,在被羁押于长安廷尉大牢之时,也是被当朝御史大夫申屠嘉,就‘忠君奉上’的道理好生教育了一番。

    而官僚,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无知者无过’的范畴之内。

    ——你作为官员,却连法令都不知道,还好意思说无知者无过?

    ——国家每年出那么些粮食,养着你一家老小,就是为了让你‘无知’?

    即便是在后世,大部分政事,也都是民众可自由发表看法,而官员必须时刻注意言论,就更枉论处于封建时代的古华夏了。

    但不敢说归不敢说,朝堂百官,尤其是张苍、田叔等皇党重臣,暗地里对‘刘弘非惠帝子’一事,还是持极高的重视。

    ——即使刘弘挟此番大胜之势,扫灭齐地叛军,剪除朝堂逆臣,只要没能击破这则谣言,那‘或许不是惠帝之子’这桩隐患,便会一直挂在汉室政权的头顶!

    在君权鼎盛,中央强大之时,此事自然只是无知百姓饭前茶后,口嗨八卦的谈资。

    但若是将来有一天,汉室出现君权暗弱,诸侯不稳,亦或是权臣当道,意欲作乱的状况,那这个隐患就将彻底爆发。

    ‘孝x皇帝本非孝惠子’,将成为每一个乱臣贼子可信手拈来的正义旗帜,反叛之举的遮羞布。

    最让人恶心的是,这桩言论,并非刘弘说击溃,就能击溃的···

    要知道就连滴血认亲那般丝毫不具公信力的伪科学,在此时都还没有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证明两个人之间的血缘关系,那只能是自由心证,加当事人供词。

    刘弘要想证明自己的孝惠皇帝的儿子,那就需要一个身份够高,话语权够重,且在刘弘出生前后待在宫中的人,将那段不为人知的时光发生了何事,公诸于众。

    看看刘弘身边的代王刘恒,再想想昨日,与刘弘一同出现在城门外的代王太后,皇党成员不由眼前一亮!

    “陛下深思熟虑,颇得权谋之要啊···”

    在张苍略有些惊叹的目光注视下,代王太后薄氏,如皇党成员所期待般,出现在了刘弘身旁。

    “先秦之时,秦王政与朕,同以未冠之年而临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