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3章 新的时代-《少帝成长计划》
第(2/3)页
待等周勃因私蓄甲盔而被罪之以谋逆,被捉拿至廷尉大牢是,又是袁盎十分准确地认识到周勃必不会死,又领头出来,在文帝刘恒面前为周勃求情。
放在后世,这样一个人,就是典型意义上的伪君子:文帝掌权,他全力帮助,让文帝感念;周勃得赦,他‘仗义直言’,让周勃感恩。
简单而言就是:好人都让袁盎做了!
但这样一个人在官场上,无疑是长短大小正合适的官僚坯子。
诚然,深讳左右逢源之要的袁盎,不会有晁错那般‘为天下舍生忘死’的崇高品性,也不会有申屠嘉那样‘为社稷宁死不屈’的原则,说到底,袁盎并非是政治家,而只是一个政客而已。
不过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人,都有其可发挥作用的地方。
对于皇帝而言,晁错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国士是必要的;申屠嘉那样倔强如牛的稳重老臣是必要的;而袁盎这般一点脸都不要,还能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傲的政棍,也同样是需要的。
就如同现在,刘弘需要眼前这位历史上的袁太常,精准的探知到自己‘欲开敖仓’的意图,并将此事摆在朝堂面前。
“若国库、少府皆无余粮···”
只见袁盎略一沉吟,旋即咬牙一拜。
“臣以为,敖仓之粮存年过久,当以今岁新粮以换之!”
“放肆!”
“区区谒者,怎敢妄议国政?”
“敖仓之粮身系江山之安危,岂能擅动?!!”
果不出刘弘所料,袁盎话一出口,片刻前还满带着欣赏的朝臣百官顿时群情激昂起来,恨不得将袁盎贬为一无所知的妇人。
“唉···难呐。”
暗自苦涩一叹,刘弘只得站起身,踱步走下御阶。
就如同历史上力劝景帝按部就班,一点点削弱诸侯王权力的申屠丞相一样,任何一个完整的政权,都会有一批稳重保守的老臣,对新政策的施行持怀疑和悲观态度。
作为君王,也确实需要这样的老臣存在,以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些保守的建议,保证政权的相对安稳。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保守老臣的存在,固然能避免政权陷入动荡;但在君王试图做出改变之时,也会对改革形成巨大的阻力。
就如同现在,关中即将闹起粮荒,而敖仓之粮又几乎镇压着刘汉政权的国运。
理性思考,封建时代的官员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其承担江山不稳的风险,倒不如承担坐视百姓饿死的骂名。
这样的观点,不能说对,却也不能说错——便是这样毫无人情,毫无温度的观点,才让华夏王朝可以交替往复,使王朝周期律成为‘三百年’,而不是‘三十年’‘十年’。
但从刘弘这个穿越者视角而言,这件事,却并非‘在江山和人民之间选一个’的选择题。
——失去人民的拥护,难道江山就不会动荡吗?
——敖仓没了粮食,天下会动荡;那关中饿死了人,天下难道就不会动荡了吗?
相较于敖仓的存粮‘暂时变少’,而关中百姓得以存活,无疑是‘天子脚下,长安皇城都有百姓饿死,敖仓却藏着数百上千万石粟米,等着坏死被倒入河水中’,更容易引发天下动荡。
无论是刘弘‘刘邦子孙’的身份,亦或是穿越者的认知,都使得刘弘无法做出‘为了江山牺牲百姓’这种选择。
得人心者得天下,不外如是。
“啊恩!”
一声生硬的干咳,方使殿内喧闹稍息;百官虽停止了对袁盎的咒骂,却仍不忘怒目而视,不时做出咬牙切齿的表情。
刘弘心中的苦涩与恼怒,在这幅景象面前,却悄然打开了一道小口子。
“若是汉室朝臣,都能有这样‘规避风险’的潜意识,那也不算差?”
这一刻,刘弘对皇帝这份职业的理解,才有了一个最初步的认知。
——抗拒变化,自然会阻碍改革,阻碍进步;但适当抗拒变化,却也能保证政权安稳。
而对于封建政权而言,稳定的重要性,往往远大于改革,远大于进步。
看着殿内‘顽固守旧’的一众老臣,刘弘心中‘血洗朝堂’的冲动悄然散退,满堂忠臣,在刘弘眼里也稍顺眼了些。
“为帝王者,当有包罗天地万物之胸襟吗···”
暗自自语着,刘弘地气质悄然发生着改变。
那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暴戾,对不合心意的事务时刻存在的敌意,在这一刻悄然而逝。
殿内众人不明白,在刘弘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但此时此刻,刘弘那一双清澈的眼眸,却悄然带上了一丝淡然——不是过去那礼貌式的淡然,而是由内而外,自刘弘的眼眸直抵众人灵魂深处,却丝毫不带锐意的淡然。
就像一潭深泉,不过丈尺见方,却深不见底···
“袁生所言,虽有失当之处,然亦有在理出处。”
走到殿中央,将匍匐在地的袁盎轻轻扶起,刘弘又缓缓行走在殿内。
“朝公之所忧,亦唯江山安定之所虑。”
话尽出口,刘弘便回到了御阶之前,稍一正冠,便躬身一拜:“朝公心怀社稷,朕心甚慰···”
这一刻,就连张苍、令勉等日夜陪伴刘弘左右的皇党成员,都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
“陛下言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