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7章 看似双赢-《少帝成长计划》


    第(1/3)页

    宿麦,又称冬小麦,在长城以南均可生长。

    其果实与大麦类似,属于后世较为冷门的粮用作物。

    而刘弘想出在今年补种冬小麦,甚至在今后促成每年都播种冬小麦的局面,则是出于汉室的时代背景作为考量。

    汉室的主要农作物,还是粟米;而粟米的播种-收获,便大致在春三月末到秋八月,这接近一百五十天。

    一年三百六十天,粟米只占去其中不到一半的时间,剩下大半年都被荒废,其实也是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无奈。

    ——绝大多数作物,都无法在冬季,甚至是秋末、春初生长。

    而冬小麦,就是刘弘为汉室农作物交替播种,所想出的最优解。

    粟米于三月末播种,八月收获;而冬小麦的播种-收获期,刚好与粟米错开,为九月除播种,四月初收获。

    只要能使天下人都习惯在秋收之后,赶紧播种冬小麦,在第二年冬小麦收获之后,再赶紧种粟米,天下的粮食产量,理论上就能翻倍!

    ——冬小麦的产量,最差也不会比粟米低!

    而冬小麦的上限,却很有可能是粟米在封建时代,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的亩产五石!

    如此优秀的农作物,智慧的古人自然也早就想到了——趁着冬天土地荒芜,补种一些冬小麦,以补贴口粮。

    但华夏社会进入农耕文明已经上千年,冬小麦却依旧没有成为被主流认可的粮用作物。

    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冬小麦糟糕的口感···

    说起麦子,后世人第一个想到的,是香气扑鼻的包子、饺子;再不济,也是馒头。

    但此时的科学技术,连‘石磨’这个十分简易得科技树都还没点亮。

    所以,此时的‘麦饭’,实际就是将麦粒而蒸熟或煮熟,做粥···

    如此粗劣的处理方式,也就注定了‘麦饭’,在这个世代轮为牲畜都不愿下口的东西。

    但别忘了——刘弘可是穿越者来的!

    对于穿越者而言,蘑菇,或许是个史诗级难题;蒸汽机,好像也得费一点心思。

    但这石磨嘛···

    再难也难不过四大发明不是?

    有办法解决麦饭口感粗糙的问题,摆在刘弘面前的,就只剩下如何发动百姓,去自愿种植冬小麦了。

    这件事,在今年来讲或许不难——粮食收成本来就不好,作为人类史上危机感最强烈的群体,华夏百姓在‘未雨绸缪’这件事上的天赋,早在遥远的远古时期就已被点满。

    哪怕出于‘有备无患’的心理,百姓也会原因在今年冬天,在自家的田里种上一些冬小麦,以备不测。

    ——万一闹粮荒了,也能有个退路不是?

    但过了今年,田亩收成恢复正常,百姓恐怕就不会再愿意种植冬小麦了···

    这个问题,刘弘想过无数种方法,包括强制勒令、奖金激励等方案,都曾出现在刘弘脑海当中。

    但最终,还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给了刘弘最佳答案。

    什么样的事,百姓会自愿自发,甚至争先恐后的去做?

    答案很明显:有好处,有明显利益的事!

    以利益引导百姓——这也算是刘弘在这段时间里,所得出的一个小收获。

    当然,好处不能全让刘弘占了,还得让外朝从这件事上尝到甜头,才能让冬小麦的推广,细水长流的贯彻下去。

    主意已定,刘弘便抬起头,望向眼前的二人;主要还是等审食其的答复。

    粮食歉收之年,趁冬季抢种一些价值不高的作物,此例早已有之。

    ——智慧的华夏人民,早就发现了‘趁着农闲,在田间种一些豆类作物,可以提高土地肥力’的规律。

    但审食其面色却是几度流转,最终还是隐晦开口道:“补种宿麦,自可解关中粮米不丰之虞···”

    审食其没说完的后半句,也顿时出现在了刘弘地脑海中——可是丞相府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农税该少还是少,陛下你还要减税,这让外朝怎么活?

    就见刘弘淡笑一声,成竹在胸道:“朕意,今岁农税减半,以三十税一输之;及至口赋,则降至四十钱。”

    农税减半,口赋降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这是历史上的文帝刘恒都曾做出的仁政。

    作为穿越者,刘弘没道理连刘恒都比不上。

    即便不考虑这个,汉室今年的状况,也到了非减税不可得地步。

    ——百姓的收入本来就大幅降低,要是不减免一部分税赋,让百姓稍微缓口气,不知道有多少自耕农家庭将面临破产,轮为半自耕农,佃农,甚至直接卖身为奴。

    失去了自耕农阶级,就等同于国家失去了一家子的纳税人,这买卖显然不合算——固泽而渔的典故,刘弘还是知晓得。

    但审食其本就阴沉的脸色,闻言却是又黑了一些。

    口赋减不减,跟外朝关系不大,左右口赋也是进少府,最后落入刘弘地口袋里。

    就是这农税——开口就是减半···

    今年的农税,本来就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二,再减半,岂不只有三分之一?

    全天下一年二千八百万石粟米的农税,三分之一,就只剩下九百多万石,而光是地方截留的经费,就接近八百万石粟米!

    一年一百万石粟米,折钱不到一万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