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新的典型-《国芯》


    第(2/3)页

    周逸可是文理双修的尖子生,出国所见所闻让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更进一步。

    “说实话,我觉得国内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很难,我们跟国外生活水平的差距太大了。

    乐观估计到我六十多岁的时候,也就是21世纪中期才有可能实现吧,甚至还可能出现‘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情况,一百年后才追赶上国外的发展步伐。”

    另一位同学有些垂头丧气地自白,话声一落大家都沉默了,因为对此结论结合现实情况很难反驳。

    “正因为如此,所以才需要我们这些祖国的下一代接班人努力啊!

    想想看,若是能让贫穷的中国发展到跟布拉格水平一样,那该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

    人的一生,总要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吧!”

    周逸见大家情绪低落,忍不住发言打散悲观气氛,替大家也替自己鼓鼓劲。

    “小周老师,你真是当老师的料!三言两语就将局势逆转,让我重新感觉到世界的美好。

    那我们在这里约定,无论将来大家是否出国留学,都要为改变中国的贫穷面貌贡献一份力量!”

    青年人有理想,有朝气,一个不经意间的讨论让大家共同在心中埋下了日后回国发展的种子。

    出国一趟,更让周逸感受到出国留学的紧迫感。

    国外社会日新月异,新发明新科技层出不穷,必须要师夷长技以自强。

    凯旋归来的奥数代表团受到了国家高级别的表彰,不但在人民大会堂的会议厅领奖,还被教育部号召全国中小学生向为国争光的队员们学习。

    “周逸”这个荣获个人金牌的满分选手名字,伴随一篇《人民日报》的纪实报告文学《迈向国际奥数赛场之路》而名扬天下。

    在文章中,他被记者描绘为一位接地气的少年天才。

    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擅长搞小恶作剧来捉弄周边的人,还常以“小周老师”的名头来替自己谋福利,但却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一位远超同龄人的学霸。

    虽然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创作,但也基本描绘了周逸的真实形象,尤其从大山走出的少年故事符合普罗大众对寒门学子的美好愿望。

    不上电视不知道自己丑,不上报纸不知晓自己好。

    “我有那么优秀吗?这写得太夸张了吧?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连续三次灵魂发问,足以证明一向好面子的周逸这次都有些不好意思。

    “宣传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生产力,它能激发更多像你这样的同龄人走上求学之路。

    就好比**不是**一个人,而‘周逸’也不仅仅是你自己。

    它是一个符号,也是一个典型,当今时代需要其存在。”

    在接受采访时,周逸曾经就此问题询问过来自首都的记者,对方给出了让他信服的答案。

    可以说,在这一刻他追赶上了自己曾经的偶像——少年班的先驱宁柏,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影响力都足以媲美对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