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大儒后人-《儒神在上》


    第(3/3)页

    慕容贤笑着说道,“这些白鹤为道所化,这里记载的道应该与白鹤有关系,白鹤可以飞行,所以感悟这里的道,凝聚的文胆,应该是与飞行有关的文胆,感兴趣的可以在这里尝试着凝聚此类文胆”。

    文胆并不是无限凝聚的,理论上来讲,最多可以凝聚五种文胆,但实际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很少。

    凝聚文胆,需要对道有很深的领悟,这是其一。

    凝聚文胆,需要有文气支撑,这是其二。

    凝聚文胆,需要有才气支撑,这是其三。

    很多人只能凝聚一种文胆,哪怕他们感悟了第二种道,也无法凝聚相应的文胆。

    这是为什么?

    主要原因就是文气或者才气,不足以支撑他凝聚第二种文胆。

    因此,哪怕这些二次甚至三次进来的秀才,也都是有针对性的去凝聚新的文胆。

    而不是随便凝聚一个文胆。

    当然。

    这些人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奢求着去凝聚传闻之中的五常文胆。

    五常文胆作为至高文胆,哪是那么容易凝聚成功的?

    哪怕在这种文胆所在的地方悟道,也不一定能够感悟出来五常文胆所蕴含的大道至理。

    而就算感悟出来了五常文胆的大道至理。

    文气能够支持自己凝聚这种文胆吗?

    才气能够支持自己凝聚这种文胆吗?

    这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对这种文胆倒是颇为感兴趣!”。一名秀才说道。

    “我对这种文胆同样比较感兴趣!”。另外一名秀才开口说道。

    对这种文胆感兴趣的秀才赶紧去领悟,凝聚这种文胆,其余人则是在一旁等待着。

    在那二人成功的凝聚了这种文胆之后,一行人则是继续出发前去寻找新的道去了。

    苏毅自然不清楚这些事情,苏毅现在凝聚了义之文胆,礼之文胆,信之文胆。

    五常文胆之中的仁之文胆,智之文胆,则是未能领悟。

    所以苏毅尝试着感悟仁之道与智之道。

    若是能够找到仁之道与智之道所在的地方。

    那么。

    到时候凝聚仁之道,智之道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五常圣道,全部凝聚而成,五常文胆循环不息,可以想象到时候苏毅的文胆将会何等的恐怖。

    简直能够压制天下间所有的文胆。

    除非对方也如苏毅一样能够凝聚出五常文胆,否则的话,都要被苏毅压制。

    没有多久,苏毅便感应到了圣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语出《论语·为政篇第二》。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对待事物的态度要诚实,内不自诬,外不自欺,也不以华丽的语言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以欺人,能做到这一点,就是聪明、智慧的表现。

    “听到”这道圣言之后,苏毅的精神不由猛然一震。

    这是孔子对于“智”的描写,他成功的感悟到了智之道。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