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民族脊梁-《大明开局就登基》


    第(3/3)页

    张煌言好不容易才突围而出,只得“变服夜行,至高浒埠,有父老识之,匿于家数日,导使出间道,渡江走建德、祁门乱山间”。

    此时张煌言身染疟疾发作,几不能行,但他仍不顾病痛,奋力疾行。

    到达休宁后,“得舟下严州”。登岸后,又复行山路,途经浙江的东阳、义乌“至天台达海”。

    历尽千难万险,兵败后绕道潜行二千余里,九死一生,终于回到了浙江沿海地区。

    此后,他“收集旧部”,准备东山再起。

    郑成功得到张煌言生还的消息后,也将自己的部分兵力拨归他统辖,致使义军稍有壮大。

    张煌言将义军屯驻长亭乡,“筑塘捍潮,辟田以赡军”需军饷。

    同时,张煌言又派遣使者向桂王禀告自己兵败的消息。

    桂王得悉后,在敕书中表示安抚慰问的同时,又给他“加兵部尚书”的职衔。

    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廷为了肃清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势力,颁布了“迁海令”,“廷议徙海上居民”,以断绝对义军的粮饷“接济”。

    义军“无所得饷”,只得“开屯南田自给”。

    当郑成功率军东征,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时,张煌言不理解此举的重大战略意义与价值,曾写信给郑成功,“移书阻之”。

    不久,清军直下云南,终使南明永历政权覆亡。

    逢此危急之际,张煌言“遣其客罗纶入台湾”,催促郑成功出兵闽南,一方面支持东南沿海人民反对“迁海令”的斗争。

    另一方面也可牵制清军,以解永历政权之危。

    但郑成功“以台湾方定,不能行”为由,加以拒绝。

    于是,张煌言只得又遣使者到湖北的郧阳山中,去说服“十三家兵”出战。

    “十三家兵”原为李自成起义军的余部,由郝永忠、刘体纯等部将率领。

    他们以夔东茅麓山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