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池墨,就是在抢在这之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如此不比自己一个人不辞劳苦地去做各种事情来得快吗? 叶芷青闻言,深深看了池墨一眼,随后心悦诚服地盈盈拜下。 “池道长,可是要做万家生佛之事了。” “万家生佛愧不敢当,只是不想见到这繁华盛世付之一炬罢了。” 池墨的的思绪有些飘远。 安史之乱对大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它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标志,甚至从长远的历史来看,它甚至是整个中华历史上的某个转折点。 安史之乱后,整个中华无论是政治、经济甚至是人民的心理乃至是整个民族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姿态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天宝13年全国户口统计为52880488人,如果加上隐户、佃农、奴婢、士卒和僧侣等等不在统计范围内的人口,有的史学家甚至估计当时全国总人口应该有八千万人,光是长安所在的京兆府就由人口两百余万。 而同时期,全世界人口也才堪堪超过两个亿。 哪怕是这么多人,人均年粮食产量也达到了可怕的七百斤。 ——在中华历史上,这个人均粮食产量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才被赶上,而封建帝制时代大部分时间都赶不上这个标准的一半! 油陪热饼可以成为主食,羊肉甚至也能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常客。 在这个时代,也唯有在这样的时代,诗词歌赋、壁画舞蹈等等艺术才能够得到巨大的发展并被普通人津津乐道。 而安史之乱后呢? 粗略估计,损失人口三千万——当然这个数字有不少争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安史之乱因为反叛贼首安禄山是胡人,直接导致其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开始在中华文化中被大大加固,对武将的防范也开始与日俱增,原本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逐渐变得内敛且排外,中华文明开始关起家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再关注世界,并一步步开始和世界脱轨,最终到了清末被彻底边缘化——原本那个不断对外输出文化影响力,同时也在接受其他文明影响以完善自身的美好时代一去不返。 哪怕之后在有明一代诞生了下西洋这样的壮举,但其行为的根本目的也不是开放包容接轨世界,而是彰显中华文明之威仪,和西方的大航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但事实上,在池墨看来,安史之乱本质上根本就不是民族矛盾,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是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土皇帝在看到中央衰弱而自己强大的真相后在野心的驱使下发起的叛逆,无关这人是什么民族。 否则,如何解释那些对抗安禄山和史思明,对大唐王朝直到最后都还在尽忠的人当中出现了那么多的异族武将? 安禄山的军队中一大半都是汉人,而抗击安禄山的将领中有不少也是胡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