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今天,朕作为洪武嫡裔,大明天子,在这里庄严的宣布,华夏不可辱,大明当复兴,吾辈健儿,当自强不息,重回世界之巅!” “阅兵——开始!” 随着扩音喇叭中传出朱富贵的玉音,221声急促的礼炮声震长空,寓意着牢记国耻,警钟长鸣。 接着是奏国歌,升国旗,奏军乐,升军旗。 说来有些惭愧,直到两天前的筹备会,大明都没有专门的国歌和军歌。 国旗和军旗倒是一早就有的,两年前就定好制式了。 国旗是朱色日月满地金,构型简单,符合容易传播,标志明确的需求。 而军旗,分别是陆军白虎旗,水师青龙旗,锦衣卫麒麟旗,以及为空军预留的朱雀旗,和为陆基导弹部队预留的玄武旗。 当这五方旗合而为一,便是大明皇家部队的军旗。 除了玄武旗、朱雀旗,以上旗帜都已经在大明军民之中广泛使用了。 但是以前升旗仪式使用的都是运动员进行曲之类的曲子而已,并没有明确国歌和军曲是什么。 原本按照朱富贵的想法,皇家部队军曲应该选择一首慷慨激昂的进行曲,而国歌选一首雍容华贵的,节奏舒缓的,类似《天佑女王》那样的曲子。 不过与大家商议之后,朱富贵最终还是否决了他们提议的各种抒情古曲和西洋乐曲,甚至是吴侬软语的太湖调。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百年, 当大明重新迎来太平盛世,大明的才子佳人们唱着太湖美呀,西湖水,又或者是洛阳牡丹西山雪,作为国家的象征,朱富贵不敢想象那样的场景。 为此,朱富贵查了一下“我大清”的国歌,看看反面教材是怎么样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果然和朝臣们想出来的东西差不多,都是些歌功颂德的抒情古曲。 比如清朝对外场合使用了5年多的代国歌《李中堂乐》,就是用安徽庐剧中的“倒七戏”配乐的。 歌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 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云车驾六龙。” 我呸! 太平天子? 既不太平,也没有天子,连个伪天子都没有,只有一个牝鸡司晨的老娘们! 在慈禧死后,“我大清”又搞了个正式国歌《巩金瓯》。 也是软绵绵的调子,歌词也是歌颂太平,还恬不知耻地说什么“我们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 朱富贵冷汗涔涔。 他虽然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但只要是“我大清”选的,尤其是晚清选的,那肯定是错误答案啊! 晚清反买,别墅靠海! 自己差点就被带沟里去了。 所以看来当年共和国选择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进行曲作为国歌是有他的道理的。 巍巍华夏,从一开始就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的。 忘记斗争,怯于斗争,放弃斗争,这就是华夏沉沦的开始,必须防微杜渐! 所以本着矫枉须过正的原则,朱富贵决定下两剂猛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