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育秧田-《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2/3)页
一群人更是惊诧,满桌人连司红星一起算上,都没人有底气说自己有这个面子吧?
……
不管那头一桌人对李君阁的身份连猜带蒙不明觉厉,只说这边两人回来,见已经差不多了,赶紧又跟金老一叠声的感谢,让他早点休息,这才告辞出来。
接下来两天又是被接见又是被采访,四个小时的路程,愣是在第三天晚上才回到李家沟。
……
一番闹腾过后,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
二月初八,惊蛰。
今天是个大日子,乌金血米育秧的时候到了。
关于这个,吴志秋,大伯,妮妈妈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吴志秋坚持走科学路子,水稻旱育秧技术想来上一波。
大伯,妮妈妈坚持认为,李君阁是要走绿色生态路子,旱育秧技术虽好,但是其中不可避免要用到酸化剂,化肥,农药,如果不用这些,旱育秧技术是否还能保持高效高产,谁也没把握,因此坚持走传统路子。
好在李君阁回来得及时,直接拍板,反正千亩稻田一千五百斤种子就够用,李君阁备了两千斤,丢给吴志秋三百斤拿去摸索,剩下的,全按传统路子来,如果吴志秋能成功,那明年再视情况扩大。
正好农大李方教授和丁开来教授又来到李家沟,开始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一看你们可以的,这课题一个个的往外冒,石斛小菌应用课题还没拿下,绿色生态水稻旱育秧技术又冒出来了。
这个问题交给我们来,剩下的你们不用管了。技术成型之前,还是走老路子吧,累虽然累点,但是胜在稳妥。
于是就开始发谷子,坝秧田了。
妮妈妈检查了李君阁扔猪圈上头的两千斤稻种不由得喜出望外,这皮娃可真是有心人,稻种比山上留的品质好了不知道多少,绝对是上百吨里精挑细选出来的。
她可没有想过这些都是来自李君阁在空间里辛勤劳作所得。
还是传统办法,将稻种用石灰水浸泡消毒,然后保持温度和湿润,等到稻种‘开了粉嘴’,就能下秧田了。
传统水稻秧田可比一般稻田要求高出很多,需要选朝阳的水田,水量不能太多,加入泥粪底肥后,犁田坝田,将田里犁起来的所有稍大的泥块全部人工打碎,重复多次后最后成为满田的泥浆,然后拿着扁担下田,一边刮泥,人一边往后退,从一头刮到另一头后上田坎,中间开出走水的泥沟,这样才能得到一片片镜面般平整的秧床。
这些都必须老庄稼把式来,只有这样,秧苗育出来才能高矮平齐,利于后续的种植生产。
李君阁看着乡亲们在田里辛苦的劳作,对吴志秋摇着头道:“这也太辛苦了,志秋,看来育秧技术必须得搞啊,今年你的任务就是把技术弄出来,明年我们把育秧工厂化,好家伙这样搞一天,那腰还能是自己的?”
不过他也没办法,这上头,自己完全帮不上忙。
几天忙活,山脚下几块大田全部变成了秧田,每块秧床上还加盖了塑料棚,用来保温。
传统育秧最大的敌人就是天气,老时间里一场倒春寒下来,前期工作就白费了,需要重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