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沈九妹-《明末之兴汉》
第(1/3)页
涿州府衙,涿州府的官员们重新聚集一堂,商讨如何处理眼下的局面。
黄济部的举动太过诡异,要说肆意攻打大明城池,这是与造反无异的举动,偏偏他们在城内秋毫无犯,只是拿了府库里的粮草物资,还留了公文,在场的官员一个都没有受到波及。
而且现在还在城内大肆采购,据传回来的消息,买卖公道,没有巧取豪夺,与他们交易的百姓踊跃的很。
“大人,黄济部无故破城,还是要行文内阁和兵部,一定要严惩才行,此风不可涨啊。”通判开口说道,直接给黄济的行为定性。
知州大人坐在主位上慢慢的喝着茶,没有接话。没有了生命威胁,知州大人又恢复了从容不迫。
“谭大人此言差矣,明明是知州大人心忧黄济部补给艰难,怕耽搁与鞑子的战事,主动邀请黄济进城休整,何来破城一说?而且知州大人急朝廷之所急,主动为黄济部补充了部分粮草,这一切都有往来公文可查。还请谭大人慎言啊。”同知大人立刻就打断了通判谭大人的话,直接进行了否认。
在场的都是人精,同知大人的话刚落,就全都反应过来了。
按照通判的做法,即使朝廷严惩了黄济部,他们的责任同样不小。如此轻易就让黄济部破开了城门,还好不是鞑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对于这些的疏忽,朝廷能够视而不见吗?只怕那些言官们绝对不会放过他们。
倒是按照同知大人的说辞,这是一桩美谈,军民和谐的典范,是没有错的。即使这样做会引起杨嗣昌和高起潜的不满,但是也比朝廷追责强的多。毕竟杨、高二人的苛责还远,也不是没有回旋的余地,一个处理不好,朝廷的降罪就在眼前了。
顿时应和的声音响起了一片,连最先发言的通判大人都没有坚持了。
咳嗦了几声,将注意力吸引过来之后,知州大人发话了:“知我者张大人也,如今鞑子屠戮我大明子民,正是我等同舟共济之时,文武之见休要再提,一切以打败鞑子为重。黄济部颇有战力,正是要让他们全心应战,不为粮草忧心,我涿州也只能在这上面尽一些绵薄之力了。”
“大人所言甚是。”基调定好了,在场的诸位大人都表示认同,这可是关系到个人前途的事情。
“张大人,你去催促一下,让黄济部完成补给后尽快上阵杀奴,皇上和朝廷还在等着捷报的消息呢。”知州大人说道。
“是,大人,我马上就去面见黄济,督促他尽快起行。”同知立马答应道。发现黄济部还是讲道理的,同知张大人也不再做缩头乌龟,可以出去交涉了。
“城防军也该整顿一下了,年纪大了,经不起这样半夜折腾啊。”知州大人说完用手捶了捶自己的后腰,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
城防军在昨夜的拙劣表现让在场众人颜面尽失,如今这个局面城防军要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要是昨夜进来的是鞑子,在场众人只怕都要掉脑袋。
知州大人的话引起了诸位大人的共鸣,脸上都是一副恨恨的表情。
“王指挥使年纪大了,昨夜又外出至今未归,我看就让他卸职养老吧,城防军另选贤能担任。”可怜的王指挥使才三十一岁就要养老了,只能说昨夜的弃城而逃影响太恶劣了,要不是府衙想要息事宁人,绝对不是革职这么简单。
“那就尽快吧,一定要选个勇于任事的,否则哪天脑袋没有了都不知道啊。”知州也是后怕,一将无能累死三军,那样的庸将是再也不敢指望了。
“左千户所的苗义勇颇有勇名,治军也有方,可堪大任,就是资历和级别不够,有违朝廷制度。”通判大人建言道。
“否什么时候了,还管什么资历,让苗义勇接手城防军,权领全军,再出了问题唯他是问。”知州大人不耐烦的说道,这个苗义勇他也有所耳闻,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
“非常时期,既然是人才,当破格使用,知州大人英明。”同知张大人没有反对,先保住脑袋要紧。
“既然如此,都去忙吧。不要因为黄济部进了城就懈怠了,我等文人就是要泰山崩于前而不惊,莫要让那些武人小瞧了。”知州大人豪气的说道,令在场诸人都露出一副佩服的表情,顿时马屁连连,然后各自散去。
同知大人来到黄员外家时,黄济正在听取手下的汇报。
“将军,现在我军已经采购了粮食五百石、猪九十头、骡马共计七十六匹、棉布两百三十二匹、马车四十六辆、另外还有一些酱料、药材、青菜、肉干之类的尚未统计完全。”后勤官拿着数据正在做报告。
“继续加大采购量,只要能带走,能买多少就买多少,把手上的银子都换成物资,特别是粮食和药材,后面开战了这些都是能救命的。”黄济吩咐道。
“是,我会盯着的。”后勤官领命而去。
“报告,涿州府同知张大人求见。”亲兵进门汇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