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奇特现象-《纳米崛起》


    第(2/3)页

    一团乱麻。

    所有的数据一团乱麻。

    这些天他们做了非常多实验,从无定形碳到碳的同素异形体;从氢氧根和二氧化碳,向高分子有机物转变;从三酸二碱,到各种衍生化合物。

    虽然一部分化合物的合成,他们成功实现了,但其中有什么规律,仍然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们遇到了其他同行相同的问题,无法让电场合成,形成一整套合成理论,只能瞎猫碰死耗子式的用穷举法,一个个试过去。

    穷举法虽然也可以发现一些合成方法,但需要的时间太长了,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土办法,科研效率非常低。

    谢清自然不想用穷举法,所以他希望可以在实验数据中,发现一些有用的规律。

    一页页的仔细翻看,他不仅仅就成功合成的数据,纳入分析范围内,连那些没有成功合成的数据,有一并分析了。

    只是其中的各项数据中,千奇百怪的情况,让人看得有些抓狂。

    突然他眼神停留在一组数据上,那是一组二氧化碳的电场转变数据,从数据来看,温度越高,在电场中,二氧化碳被电离成为单质碳和氧气的概率越大。

    这个现象,倒是容易解释,主要是原子和电子,在高温下自身的活跃度越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化学反应,都需要高温高压的环境。

    而温度越低,则原子电子活跃度越弱,不容易和其他化合物发生反应。

    但是真正让谢清在意的数据,是这份数据中,其中几个转变过程中,出现低温高分解区间。

    “温度负42摄氏度,干冰状态下,1365纳米频段的红外光照射13秒,在通电情况下,二氧化碳转变效率提高6.2倍左右……”

    “温度负68摄氏度,干冰状态下,1365纳米频段的红外光照射6秒,在通电情况下,二氧化碳转变效率提高16.7倍左右……”

    看到这个异常的数据,谢清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猜测可能是干冰和红外光产生了光热共鸣,在通电情况下,导致超低温的干冰中,二氧化碳的化学共价键因为高温断裂,吸收了两个电子后,完成了分解反应。

    这个奇特现象,让谢清浮想联翩,他手指在键盘上敲打着,一行行推测,被注释在副页上。

    然后他又在燧人学刊等论文网站上,检索了物质的光热共鸣情况,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绝大部分的物质,都有对应的特定光波或电波共鸣频率,特别是在固体上,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比如,金纳米棒对应的近红外光,就形成了特殊的光热刀技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