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小初二-《楚斯寒陆笙》


    第(2/3)页

    可能是跟着上官殿混久了的原因,一向不爱吃素的蓝衣,竟然也开始喜欢上这些东西。

    “小侄女儿,这个可以生吃吗?”上官殿蹲在一旁问。

    陆笙无奈一叹,堂堂妖王,竟被陆洲带成了吃货,也不知是好是坏。

    “能生吃,但是……”

    但是什么都已经无所谓了,只见他拿起一个,拍了拍红薯身上的沙子后,就直接上口咬了……

    陆笙:……

    这坏习惯,也不知是被谁给惯的。

    他咀嚼片刻,微微蹙眉道:“不怎么好吃。”

    “那是,蒸着烤着才好吃。”

    那边,陆洲也慢悠悠地走了过来,淡声解释。

    昨天楚宏忠回楚府,所以,今天一大早,楚斯寒就回镇上了。

    临走之前,还让陆笙早点搬回陆家,因为再过段日子,那边就会过来决定成亲的日子。

    陆家没有长辈在,所以,陆笙决定,到时候让陆洲和楚府的人谈。

    至于陆然和乐雅,她已经决定了。

    明天是个好日子,到时候,就让于婶和方氏还有里正他们一起去花家提亲。

    本来是该陆然这做哥哥的先成亲的,但在这里没有这种规定。

    所以,她打算先让陆然去和乐雅提亲,然后明年再办酒席,陆然也已经答应。

    至于她自己,应该是逃不过今年了。

    陆笙轻叹一声,和杨大伯两人一起挖了半箩筐的紫薯和红薯,然后拿回厨房清洗再蒸上。

    红薯的味道偏甜,而紫薯则偏粉,大家口味都不同,有的喜欢吃甜的,有的喜欢吃粉的。

    当然,有一人除外,那就是上官殿。

    无论是粉的还是甜的,他通通都喜欢吃。

    陆笙蒸完,还让陆桨和陆欣给乐佟和乐雅送一些过去。

    本来她是要跟着去的,但两个小家伙说他们自己去就行。

    这段时间,乐佟时常过来玩,而陆桨和陆欣也时常去花家找乐佟玩,所以,陆笙也不怕他们呢会迷路。

    再者,小孩子都有炫耀的心里,一看到有新奇好吃的东西,就想给同伴分享。

    “端好了啊,当心别摔了。”

    陆笙拿了篮子,往里面装了十几个,里面有红薯也有紫薯。

    陆桨吃完自己手上的,这才伸手端过,陆欣则蹦蹦跳跳地跟在陆桨身后走。

    “别吃那么多,吃多了容易腹胀。”

    见上官殿还在吃,陆洲甚是无奈地提醒。

    “人会,我不会!”

    上官殿含糊地回了一句,然后继续剥皮开吃。

    陆笙抿唇一笑,她又拿来两个篮子,准备给梁家和陶家送一些去。

    顺便说说,明天要提亲的事儿。

    她之前问过于婶这里的提亲事宜,于婶说,要一只猪,还有十只鸡和十只鸭。

    然后,再通知一些村里的长辈一起跟过去。

    陆笙也不知道要通知谁,所以,把这事交给了于婶和方氏她们。

    花家那边已经打过招呼了,起初,花老爷一听乐雅说要嫁给柳月村的人还有些犹豫。

    但在听说是陆笙的哥哥后,几乎想都没想就应下了。

    在柳月村呆了一段日子,关于陆家的事儿,花老爷已经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

    所以,对于女儿能嫁入陆家,他除了高兴还是高兴。

    他们高兴了,彭氏就不痛快了。

    她刚被大夫诊出喜脉,每天都欢欢喜喜地想着能生出个儿子,然后把乐雅踩在脚下。

    所以,在听到乐雅要嫁给村里的人时,还高兴的不得了。

    每天左一句“穷小子”又一句“穷小子”地在乐雅面前冷嘲热讽。

    结果,花老爷却告诉她,乐雅要嫁的那家人,妹妹是楚大人的未婚妻,这让她一口气堵在胸口不上不下的,心情郁闷到不行。

    这几日,她干脆就不出门了,直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吃喝拉撒都是小怜一个人在伺候。

    她不好过,乐雅自然就开心了,尤其是听到陆家那边说明日要来提亲时,一颗心更是雀跃到不行。

    在没什么什么事情,比如愿以偿地嫁给自己喜欢的人来得让人高兴了。

    这边,陆笙给于婶送完薯后,又给方氏送了过去。

    然而,刚进陶家,就发现里面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

    她也没在意,直接把东西放在了厨房之后,正欲出门回家。

    然而,她刚走出来,就碰上了杨嫂。

    因为她那句“连我家那头睡得跟猪似的驴都给吓醒了。”的话,让陆笙对她印象很深刻。

    而且,她之前找帮工时,曾去过杨家,杨婶就是杨大伯的儿媳妇儿。

    “小笙,你来找里正啊?”

    因为自家公公和丈夫都在陆笙那边做帮工,而且,每个月的收入极其可观,所以,杨嫂对陆笙的态度极其客气。

    陆笙笑着点头,“是啊,不过没人在。”

    “哎哟,你还不知道吧?”

    杨嫂轻叹着道:“今儿一早,陶嘉和他媳妇儿带着他们儿子回黄阳镇了,听说病得不轻呢。”

    “病得不轻?”陆笙蹙眉,“谁病了?”

    “就是里正的小孙子,听说在玉溪镇那边染了风寒,治了一个多月都治不好,所以才带回黄阳镇来。

    里正和陶婶他们刚过去,我方才还在镇上的医馆碰到他们了。”

    说到这儿,杨嫂紧皱着眉头继续道:“我看那孩子的脸咳的都青了,希望没事儿才好。”

    陆笙听到这儿,也不禁蹙了蹙眉,“那不知,他们在哪个医馆?”

    “就在那回春堂。”

    “多谢嫂子告知!”

    陆笙道了谢后,便急急忙忙地回了菜地。

    “这是准备去哪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