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水浒新秩序》


    第(2/3)页

    同军进攻河东路后,在极短的时间里突破了大石寨、承天军寨等险要关隘,却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受挫于土城阳曲,本身就透着极大的古怪。

    阳曲城似乎就是同军故意不攻破的,这一点可能性极大。

    徐泽征讨方腊时的秀州之战、与朝廷大军争夺大名府的朝城之战等战例,都是这样逼着对手在其限定的战场使用限定的战术。

    种师中猜测这次也一样,战力强悍的同军这么久都没有攻破无险可守的阳曲城,明显是做局。

    他们的目的就是围城打援,等朝廷大军送上门来挨打!

    但大宋朝廷和诸将门都没得选,除非直接投降并放弃手中的一切,不然的话,就只能与同军在太原府大战一场。

    李逵进入河东府之后的数次用兵表面看很莽,实际却是与徐泽的战术一脉相承,都是以力破巧。

    而现在同军主力消失不见,应该就是为了吸引宋军前往阳曲。

    若是换成了刘光世知道了这个“真相”,恐怕会顿兵不前,甚至直接缩回辽州构筑坚固的防线,但善用计谋的种家子弟并不怕敌人用计。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

    习惯用计的同军迟早也会栽在用计上。

    种师中有兵力优势,又窥破了敌军的计策,只要再算出敌军的具体用兵计划,就能将计就计,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问题就是判明同军的主力在哪里。

    榆次和寿阳两县已经确定没有同军,太原府东北角的孟县交通不便,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

    就算敌人真在孟县屯驻大军也不要紧,只要寿阳县还控制在宋军手中,他们就别想悄无声息地突袭朝廷大军的后路。

    所以,同军主力最有可能缩在北面的忻州,只待宋军进抵阳曲城下与其留守的人马缠斗时,其部就突然赶来击溃疲惫的援军。

    为了达成这个战术,李逵必然会在清源县留下足量的兵力,以迟滞西线各路人马北上,等解决了东线,再解决西线。

    不然的话,放任大宋四路兵马推进到阳曲城下,他们就真没有机会了。

    若是如此,隐藏起来的同军主力最多不会超过三个师,再加上阳曲城下的数千人,敌军此战的总兵力应该不到两万人(种师中已经知道同军的大致编制)。

    以两军的战力差距而言,李逵凭借如此雄厚的兵力,的确可以击溃赶至阳曲城下的东线宋军。

    可若是己方预先会合了西线的姚古部,双方的形势就会逆转。

    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宋军以有备算无备,完全可以硬吃闷头冲过来突袭的同军主力。

    当然,这只是第一种也是最有可能的情况。

    用兵持重的种师中自不会只设想一种情况,并依此推断就胡乱用兵。

    其人还想到了另一种可能:

    李逵冒着后路被切断的风险,在阳曲城下留下数千兵马以吸引东线宋军,然后将主力集中于西线。

    以其人进攻河东路后的几战表现来看,这个年轻的同军将领还真有可能违反常规用兵。

    若是如此,西线就危险了。

    朝廷在西线有三路大军,加起来的总兵力数还要略多于东线,对同军占有优势,但单独拿出来的话,其中任何一路的兵马又都少于东线。

    种师中是此战的统帅,不能只顾自己这一路。

    其人最担心的就是折可求、刘光世和姚古三部为争功而冒进,在进军的途中被善打奔袭战的同军逐个击破。

    敌人甚至不需要三路都打败,只要打败其中两路,形势就会崩坏。

    即便自己能掩护剩下的一路顺利退回了南面,朝廷耗费钱粮的这次救援行动也失败了。

    因此,十月十日这天,东线宋军没有继续进军,种师中坐镇榆次县中,密切关注西线的情况,做好随时发兵清源县以解友军之围的准备。

    好在姚古、刘光世二人相继传来西线进展顺利,折可求已经拿下交城,大军即将进入清源县的消息。

    再之后,姚古又派来信使,告知西线疑似发现“疑似同军主力”,且三路大军已经合围清源县的消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