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宋使团的特殊任务-《水浒新秩序》


    第(2/3)页

    得到官府征召的命令,很多效用士猜测同宋两军根本打不起仗来,不愿耽误了农时而迟迟不愿归营报到。

    大宋河东路剩余州府已经被大同共建会渗透成了筛子,各军普遍聚不齐兵士,绝大部分守将心知迟早要改旗易帜投靠大同,也均是睁只眼闭只眼。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天水赵氏享国一百六十年自然也不缺忠臣义士,隆德府襄垣县县尉李成便是其中一个。

    李成本是襄垣县弓手,有勇力,寡言笑,重然诺,在县中小有名气。

    前年,同军攻入太原府,河东路局势崩坏,各州府尽皆紧急抽调兵员支援前线。

    李成便是那时随县兵入威胜军防御,因其人骁勇敢战,“左右手轮弄两刀,所向无前”,多次深入太原府境内打探敌情有功,逐步升为都头。

    随后,大宋四路大军北援太原府尽皆大败,面对同军的进攻各地守军一触即溃。

    李成等少数敢于逆势而为者的功劳便被衬托得格外亮眼表现,其人也在之后的军队扩编中再次积功升为指挥使。

    之后,为了平息敌国皇帝的怒火,河东路宣抚使王安中在朝廷的逼迫下大开杀戒,狠狠惩治了一批官员。

    由此,又导致河东路文武与朝廷离心离德,河东宣抚司政令难出隆德府。

    王安中自不是傻子,当然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无人可用的被动局面,其人乃以鼓舞军心士气为由,陆续提拔了一批忠于朝廷的义士。

    多有战功的李成便赶上了这趟官员提拔的快车,被王安中推荐任命为知襄垣县事,并统管本县驻守的四营士兵,担负守御隆德府北大门的重任。

    这种晋升速度和提拔路线,在承平年代的大宋绝无可能。

    但在随时都会沦为敌境,一线文武官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掉脑袋的河东路,却不值得大惊小怪。

    李知县也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宣抚使相公的知遇之恩,事事争先,一心只为朝廷,其人的这种表现自然在人心向同的河东路官场显得格外扎眼。

    宣抚使司征召令发出后,忠于王命的李知县便亲自带人下乡,逐村逐户催促,成为河东路独一份的齐装满员营。

    其人的这份功劳也被巡视地面的宣抚使王安中发现,并再次受到了表彰。

    王宣抚动用了天子授予的便宜之权,迁知襄垣县事李成知隆德府治所上党县。

    王安中在这个时候由上党经过潞县进入襄垣县视察,自然不可能是巧合。

    大同正乾皇帝突然出巡太原府,人心已散的大宋河东路各州县争相通敌,以至于各地红布脱销,全部被上户买走偷偷制作红旗,就等着箪食壶浆喜迎王师南下了。

    河东路宣抚使王安中时刻蹦着神经,就担心哪天被乱兵砍了脑袋,当然也注意到了治下这种诡异的形势。

    举目皆敌,即便待在自己的官衙中,王宣抚也担心自己会随时人头不保。

    其人匆匆赶到襄垣县“视察”,其实是个幌子,本意就是专程来寻李成。

    只有在这个自己亲自提拔的骁将营中,王安中才能赶到些许安全。

    带李成回到上党县后,宣抚使再度升了李知县的官,任命其人兼河东路第四将正将,并接掌城中大半禁军。

    大宋通常以知州兼任禁军正将,李成这种两年前还是弓手的知县却一朝成为手握重兵的正将,自然不合朝廷制度。

    同军即将南下,掌握在手中的兵马就如同上户偷偷制作的红旗一样,关键时刻是可以用来证明自己对大同王师忠诚的。

    这个时候,谁敢交出兵权,就等于将自己的性命交到他人手中,王宣抚的任命毫无意外的受到了隆德府文武众官的抵制。

    但不管是进一步,保住河东路不失,至少也要保住隆德府,还是退一步,万不得已时平安撤回京畿,首先都得先抓住兵权。

    王安中也没有了退路,哪里敢将自己的性命交给居心叵测的麾下武将手中?

    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担心夜长梦多,王安中准备来击鼓聚将,然后命李成带兵杀死不愿交出兵权的众军官,再整合城中兵马。

    但整个河东都被渗透成了筛子的情况下,隆德府自不可能置身事外。

    聚将鼓响后,隆德府众将不仅没有老实赶到大帐报到,反而恶向胆边生,直接鼓动麾下军士作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