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三章 抬着夹棍下江南-《春回大明朝》


    第(2/3)页

    “回大帅,托大帅的福,小的还是头一回过上这样好日子,虽说天天这么吃也不敢,但这些日子新麦下来还是能这么吃的。”

    户主带着激动说道。

    “那还是不够,要争取天天都能这么吃。”

    杨丰说道。

    “小的正攒钱买牛,有了牛再开几块荒地也能种得了,那时候就能天天这样吃了!”

    “对,攒钱,买牛,开荒,再攒钱,再买牛,再开荒!”

    “呃,还得多生娃,万一大帅有用兵时候,小的们也能报答大帅之恩!”

    ……

    这就是朴素的理想啊!

    朱元璋的理想啊!

    大明太祖皇帝的理想社会就是这样朴实无华。

    杨丰不无感慨地走出这间茅草屋,在外面已经聚集起来的村民围观中,看着前方一片丰收过的麦田,甚至一些早收割的麦田里,新种下的豆子之类杂粮已经长出……

    “这里可惜不能种稻,要是能种稻就好了!”

    他旁边的李无逸遗憾的说道。

    这时候胡怀德等人已经调往京城,在那里训练京营,天津这边保留他指挥的一营戚家军,再加上由他们负责整训的总计一万镇兵,他们的职责是海防,另外还有保护漕运,不过主要还是练兵。不少士兵甚至已经把南方的家人接来,说到底他们在义乌也是一群社会底层的穷人,绝大多数都没有田产,过去要么做矿工要么给地主当佃户。

    真正有屋又有田的,怎么可能出来当兵,为了一个月那一两半卖命?

    现在这里什么都有,为什么不把家人都接来?

    “等减河挖通就行了!”

    杨丰说道。

    因为漕运大幅萎缩,纤夫们多半都闲着,所以被杨丰组织起来挖减河,挖通之后愿意留下的就地分田。

    这条减河至关重要,它能冲刷天津至少四十万亩盐碱地然后变成稻田。

    而且这些盐碱地下面,是无数年累积的腐殖质。

    “那才真是好日子了!”

    李无逸满怀憧憬的说道。

    “江南能种稻,那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吗?”

    杨丰说道。

    “大帅说笑了,就算能种稻也是地主老爷的,剩下还得给官府,最后自己能留下三成就算好的了。”

    “若是没有了地主呢?”

    “那当然是好日子,江南亩产比这里高太多,这里一年种一季粟,也不过是两石而已,两石在江南算什么?顶多就是个中田,甚至还得算中下,上田那是四石开外,就是亩产五石多的都不稀罕。更何况江南是两季,冬天还有麦子或者油菜这些,一亩地一年出纯粮食四石开外,朝廷的税真没多少,一亩地田赋也就是三斗,丁银,徭役,火耗全折算进去,总共也就是四五斗。

    别说民田了,就是苏州的官田重赋,实际也就是四五斗,加上其他那些,六七斗顶天了。

    这真没人在乎。

    都说朝廷赋税重是因为没人敢说地主的租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