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1967年,港岛发生动乱,楼市股市暴跌,整个港岛经济市道,都在风雨飘摇之中; 跟随吴光耀先生多年的一位陈姓的中层管理,因为炒股失败,血本无归; 又被证券经纪行迫仓,真是走投无路,欲哭无泪。 这事被吴光耀先生知道后,不待那位管理层求援,就把公司高管叫来。 “替他平仓吧!” 高管忍不住问道:“在这个时候帮他吗?” 高管的意思是,现在又不是太平盛世,在此大难当头,失败的人不知多少,谁又兼顾的过来呢? 吴光耀先生说道:“就是这个时候,我不帮他,还会有谁帮他了?” 高管默然,老板念旧! 别说是跟了几十年的老伙计,就是刚在老板身边耽误文员的一位年轻人,也有类似的危难发生,只不过‘炒浓’了股票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家人。 一日,老板发现身边的文员魂不守舍,愁眉不展,于是主动关心的查问; 文员把心里的困扰说了出来,他说:“我想帮助家人,可是自己没有能力,但见死不救,又于心不忍。” 于是,那个慷慨而又关怀下属的老板吴光耀,又不声不响的为身边的人,解决了一个难题。 《明报》也找到了一个素材: 在港岛,如果询问所有的判头(包工头),最愿意和那个地产公司合作,那一定是长江实业。 长江实业的工地,从未出现过拖欠工程款的问题,甚至还发现这样一个感人的事情: 一日,港岛一建的高管在开会时,向吴光耀提及,承接其中一项工程的判头,要求港岛一建补发一笔工程款,遭到了港岛一建的拒绝; 拒绝理由是,合约上对有关承建项目的价格,写的清清楚楚,怎么可能工程做完之后,又反口加价? 吴光耀先生好奇的问道:“那个判头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呢?他总得有个理由吧?” 港岛一建的高管说道:“是的,他说他当初落标时,计算错了;直到工程结束,才发觉做了一单亏本生意。” 高管补充道:“合约上,白纸黑字签好的,有法律保障,港岛一建完全可以不予理会!” 吴光耀先生语重心长的对高管说道:“在市道不俗时,人人赚到钱,唯独他吃亏,也是够可怜的。法律无外乎人情,判头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反正这个项目我们赚了钱,那就补给他那笔钱吧,皆大欢喜!” 一众媒体似乎找到了一个好的新闻素材,纷纷到处打听关于吴光耀的‘善事,好事’,然后加以报告。 而市民这些天,对这种事情特别感兴趣! 所以就造成了,一段时间里,吴光耀成为港岛媒体追捧的目标。 看这种事情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吴光耀连忙招来杨康,让他去和各个报社打个招呼! 适可而止吧! 再这样搞下去,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圣人’,自己以后万一犯点错,可怎么办?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