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八章 悄无声息的分家-《晋末多少事》


    第(1/3)页

    顿了一下,谢万还是补充一句:

    “不过刘牢之此子,倒是颇有几分本事。”

    之前刘牢之就已经来信向谢万说明当时他们父子面临的困境,申明最终和谢万的决裂是两淮世家和将门整体的决定,不是刘建一个人的决定,但刘牢之仍然愿意致以真诚的歉意。

    同时,刘牢之还邀请谢万和荀羡一起参与到连通北方和江左的贸易中来。

    在这件事上,    杜英的建议是一回事,刘牢之自己的态度显然又是另一回事了,前者是杜英下达的命令,后者是刘牢之自己主动示好的态度,只是这个态度就已经足够让谢万对刘牢之再生不起什么恨意,只能感慨刘建当了一辈子墙头草、不明事理,看上去是各方都不得罪,却实际上把各方都给得罪了一遍。

    而现在说不定指望着这个儿子,    刘建还能得一个善终。

    “所以啊,就算不给刘建面子,总归是要给刘牢之面子的。”荀羡劝道。

    他和刘建之间的仇恨自然没有那么大,顶多说是看不惯刘建的诸多行为而已,此时自然愿意当这个和事老:

    “而谢家的产业,之前在青州也没有几家吧?此次谢大兄北上走一遭琅琊,余也已经让手下人帮着谢大兄置办一些家业,以后倒是也可以参与其中,反正现在你们谢家上下,也一笔写不出两个谢字了。”

    原本的谢家,谢奕在军中,谢万在朝堂,谢安在野,另外还有一个英年早逝的谢据,    之前是在太学,注释经书、纵论讲义,其实就等于代表谢家在学术界维持影响力。

    毕竟在这个时代,对于经义的解读直接表明一个人治国理政的能力——当然这只是在以“纵玄”为重的江左,在关中,    无论是书院的招生还是最终毕业考核,考校的都是多方面的才干,从君子六艺到建设某一地方的政策方法,不一而足。

    甚至关中书院针对现在关中各处缺乏人才的情况,还准备把学生们的毕业考试设定为前往某一处州郡实习,实习期满、政绩无差,方可毕业,有些类似于后世的毕业实习了。

    但随着谢据的去世,谢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有所下滑,但很快谢安就通过参与诸如兰亭集会等日常文学活动,将谢家的学术地位也维持住了,同时随着他进入朝堂,取代了谢万在朝堂上的地位,世人才恍然意识到,谢家哪里是一分为四?

    分明就是几个兄弟在前面忙活,而谢安在背后统筹而已。

    因此这一次在很多人的眼中,谢安虽然和谢奕、谢万兄弟分道扬镳,    谢石也在寿春——谢石名义上是代表朝廷,而实际上到底是心向着朝廷、关中还是同样近在咫尺的大司马,那就不得而知了——但实际上谢家还是那个谢家。

    谢奕等人的行动,    都是在听从谢安的指挥罢了。

    然而谢万却出乎荀羡意料的摇了摇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