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其实也难怪崔文卿会有如此联想。 说起来,那朝廷集贤殿大学生相当于皇帝的智囊团,几乎个个都是七老八十之人。 再加之国子监国子丞专司学子考校,相当于后世学校里的教导主任,自是非常严厉。 面对这样严厉的老师,崔文卿打死也不会去的,他不便拒绝,只得吭哧着言道:“希文先生所推荐之人自然不差,待在下有朝前去洛阳,再去拜会这位集贤殿大学士吧。” 范仲淹满意的点了点头,本想直接告诉崔文卿他所举荐之人的名讳,然想到对方终归是一妙龄女子,在陌生人面前直言其闺名总归不妥,只得正容补充道:“这位学士姓陈,在国子监非常有名气,崔公子去了一问,就会知道。” 崔文卿颔首叫好,心里却根本就没有把范仲淹的话放在心上,又与范仲淹寒暄了几句,这才告辞去了。 待到崔文卿离开,范仲淹却是了无睡意,依旧沉浸在了刚才那番交谈当中。 崔文卿没有在庙堂内待过,不懂得其中的厉害深浅,所言的以商为本那是根本行不通的,即便是开明变通如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也不可能接收这样太过骇然的观点。 但是崔文卿的为政才华却是有目共睹,区区三言两语几番思量,就为朝廷解决了水患灾民安置缺钱少粮的问题,福利彩票之想可谓是黑夜举火,让人止不住双目一亮。 而更让范仲淹看重的是发行国债,若能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发行秩序,国债说不定还真能成为朝廷重要的经济来源。 崔文卿此人的确是一个歪才啊! 只可惜却与儒家之学有些格格不入…… 想到这里,范仲淹洒然一笑,暗忖道:人无完人,崔文卿不过十七八岁之龄,还有太多机会能够加之矫正,故而一定得寻名师教导,说起来折昭也是宁陌的学生,若他们夫妻俩共事一师,传出去倒也是一段佳话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