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驴唇不对马嘴-《回到明朝当首富》


    第(2/3)页

    这是当务之急。

    既要驰援,也要赈济,缺一不可。

    只是赈济,朝廷这边对敌军并不清楚,谁也不敢保证鞑靼不会增兵,宣府恐危矣。

    而只是驰援呢?

    那万余灾民就是一颗炮弹,随时都会炸裂开来,给镇守大军带来极大的麻烦。

    顿了顿,弘治皇帝开口道:“只是,派谁去驰援、派谁去赈济呢?”

    这一下,满朝文武都沉默了。

    驰援倒是问题不大,五军都督府的武将不少,随便派谁去都没问题。

    难就难在赈济一事之上。

    那只是单纯的赈济宣府吗?

    贾斌冒功,弄出这么大一个窟窿,问题岂止局限于宣府?

    那是整个北直隶啊!

    稍有差池,就会出现更多如宣府一样的民变、闹事,届时整个朝堂都不得安宁。

    这担子,太大了。

    尤其是宣府等地,十分急迫,灾民万余,哪里是那般容易赈济的?

    一个不小心,处置不当,可是要被朝廷问责的,到时候少不得丢官降职。

    脏事、累事,又没好处,自然无人愿意接手。

    弘治皇帝见了,不怒自威:“方才诸位爱卿皆是侃侃而谈,何以此刻不作声了?”

    百官又是缩了缩脖子,头埋的更低了。

    大学士刘健老神在在,略做思考后,开口道:“陛下,此事……或可寻繁昌伯前来一问。”

    弘治皇帝默然。

    他本是想私下找宁远详谈此事的,谈妥之后,再与三位阁老商议。

    毕竟有些事拿到台面上说不大好。

    比如……宁远暗中操纵那粮票之事,涉及到了许多米粮,本身就与赈济有直接关系。

    可看李东阳、谢迁同样是默许的态度,他也只好点头:“也好,大伴,去叫繁昌伯上朝。”

    萧敬立刻行动起来。

    而此刻,在坤宁宫。

    宁远正小心翼翼的垂着头,在他前面,是威仪四方的张皇后。

    他到了东宫还未来得及与太子殿下商议盈利的具体分成事宜,就被张皇后叫了过来。

    目的,显而易见。

    有关寿宁侯啊!

    那么大一个黑锅扣在张鹤龄的身上,张皇后要是不管不问才怪了。

    “先前,本宫就好奇,本宫那蠢弟弟张鹤龄,怎么就突发奇想的开设米粮铺子了呢。”

    张皇后缓缓道:“后来,秀荣与陛下说了一番话,当时本宫还没反应过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