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 试推行-《回到明朝当首富》


    第(2/3)页

    怎么办?

    这也是他今日此行的诸多感悟。

    越是了解,便越是头疼。

    如若他这边什么都不做,一头扎在宫里面,便可能什么都见不到,也就不用去操心、忧心了,那认知之中的大明便是一片昌盛与繁荣。

    可是,他看到了,且越想越觉得这事很是棘手。

    于他或者是当朝诸多大员来说,当今虚高的物价可能没什么,可对真正的穷苦百信而言,即便许多物价已然下降许多,却仍旧高的令人发指,不敢多浪费分文钱。

    这,岂不是就是摆在大明眼前真正的困境?

    穷人太穷了。

    穷人与富人的差距太大。

    不多时,内阁那边上来了一份章程,是关于新商税推广的事宜。

    相比于先前的商税,这新税变化太多,要想广泛推广开来,就势必要考虑到多种请款。

    而事实上,内阁与六部商议出来的方略,相对适中,大概也容易推广。

    只是接下来在哪里推广一事上,六部之间与内阁皆有不同的意见。

    有人提及在霸州试着推行,也有人建议在涿州,且都给出了不同的见解。

    “你怎么看?”弘治皇帝将那章程丢给了宁远。

    “这……不大好说。”

    宁远认真想了想,道:“当然,臣倒是以为接下来无论在任何一个城池推广,都是一样的。”

    弘治皇帝抬手指了指:“你这小子……呵,倒是不傻。”

    而今大明,表面上看是一片昌荣,可在这朝堂之间,却是酝酿着巨大的风云。

    就是这新的商税法!

    先前的诸多大员可都是不赞同的,可奈何这新税的银子实在是太多了,多到教人无法拒绝。

    跟着到了推广之际,六部之间便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如若他这边或者是内阁那边赞同了某部的意见,便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选取与此部有关的人去亲自推广此事宜。

    再直白一些,这六部所提的试点之地的地方官,说不得便与某部有所牵连,例如,某地的知县是某部之人的门生、弟子?

    “朕有意教康海或孙清二人,去房山县推行此事,你以为如何?”弘治皇帝问。

    “陛下圣明!”

    宁远并未多说。

    康海和孙清乃是弘治十五年科举的榜眼与探花,而今是翰林编修,这样的人,不出意外,日后定是要封侯拜相的。

    经过此番历练与“镀金”,日后当前途远大。

    至于当初的状元杨慎……陛下只字未提啊,他宁远这个当师傅的便也就不好多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