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浙省行 三-《全球收藏》


    第(2/3)页

    在村口,当地老百姓对开着大卡车过来的许四海非常好奇,还问他干啥来的?

    “我是京城博物馆的,领导派我来捡点碎瓷片回去研究。”许四海还顺口说:“老乡,你们家有没有古代传下来的老瓷器,我高价收购!”

    他这是把去年考察定窑遗址的那一套又搬了出来。

    可惜村民说早几年都被省里博物馆派人来给收走了,一块钱一件收了好多!

    哎呦,这群黑了良心的东西,区区一块钱就收走了这么多古董,太没良心了。

    要是自己,怎么也要给个一块二三的,这多公平。

    村里没有遗存,许四海也死了心了,他坐在驾驶室里吃了俩面包,就带着小锄头麻袋开始上山。

    龙泉窑烧造瓷器时间很早,北宋时期已经开始山寨越窑的产品,到南宋时期越窑衰落,龙泉窑开始兴盛起来。

    有出土龙泉窑瓷器上还有落款,书“上虞师项霸造”一句。

    上虞是越窑产地,一位上虞县的制瓷师傅到龙泉窑去继续干活,还落了款,这就很能更说明问题。

    南宋时龙泉窑大为兴盛,还创烧出著名的梅子青釉。

    许四海在去青田李家祠堂买到的那对双耳瓶,底下的朱砂底也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此时的窑址就是许四海要去的大窑遗址。

    到了元代,当时的政府鼓励出口,内需加上外销使得龙泉窑越发兴旺,至明初龙泉窑还一度成为御窑厂,为朱元璋和朱棣供奉瓷器。

    到了清代龙泉窑算是真的衰落下来,直至被废弃。

    许四海爬上山坡,眼前是一片宽阔的山谷,中间还有一条小溪穿过,溪水清澈,两边山上树木葱茏,树木稀疏处直接就能看到散落的古代瓷器碎片,和各种辅助的窑具。

    古代的窑厂一般都在河边,因为破碎瓷土需要用到水锥,运输也可以用水运。像景德镇就是如此,它就位于昌江边上,出产的瓷器同样是以水运为主。

    山上,一条笔直向上的窑炉遗址袒露在山坡上,估计这大概是已经被考古过的,都扒拉干净了。

    炉室内还残存有几排共28个匣钵,还有零星小草已经在其中生长,想来考古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