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创业和创新是致富必走的两条道路-《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


    第(3/3)页

    过了一会儿,随着音乐幕布再起,丑女们一个个涂脂抹粉,霓虹灯下果然是另一番模样。

    观众无不叹服,自此香奈尔公司生产的化妆品在市场上成为畅销货。

    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承受诸多压抑、打击、挫折、失败,久而久之,积习难返。

    由于害怕再次遭遇失败,人们不愿再次尝试,不愿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不敢创新,直到彻底放弃对成功的渴望,画地为牢,坐以待毙。

    因为害怕改变,所以将未来定义为“没有办法”;因为“没有办法”,所以不思进取。

    这样自我设限,创造力、欲望和潜力被自身扼杀,人生被束缚在旧有的圈子里,白白浪费掉大好时机。

    成功崛起的富人,不是因循守旧、没有任何压力的观光客,而是积极投入、努力创新的参与者。

    善于捕捉机遇,以创造性思维迎接机遇的人,最有希望与财富为伍。

    创意无处不在。

    如果你掌握了创意思维的技巧,就能从失败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使你绝地逢生,从而逆转不利的人生经济状况。

    美国有一家生产牙膏的公司,其产品优良,包装精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记录显示,公司前10年每年的营业增长率为10%~20%,这令董事们十分兴奋。

    不过,在随后的几年里,公司的业绩却停滞不前,每个月维持同样的数字。

    董事长对业绩感到不满,便召开全国经理级高层会议,以商讨对策。

    会议中,有名年轻经理站起来,对董事长说;“我手中有张纸,纸里有个建议,若您要使用我的建议,必须另付我5万美元。”

    总裁听了很生气地说:“我每个月都支付薪水给你,另有分红、奖金。

    现在叫你来开会讨论,你还要另外付你5万美元。

    是不是过分了?”

    “总裁先生,请别误会。

    若我的建议行不通,您可以将它丢掉,一分钱也不必付。”

    年轻的经理解释说。

    “好。”

    总裁接过那张纸,看完后马上签了一张5万美元支票给那位年轻的经理。

    那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将现有的牙膏管口的直径扩大1毫米。

    总裁马上下令更换新的包装。

    试想,每天早上,每个消费者挤出比原来粗1毫米的牙膏,每天牙膏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呢?

    这个决定,使该公司随后一年的营业额增加了30%。

    创业成功最关键的是创意,更重要的不在于创意本身有多少美妙和神奇,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的不可复制、市场潜力的大小以及实施计划的可行性。

    要选择彼此充分了解的、互补型的创业合作伙伴,选择一个合适的创业切入点,选择一个非成熟市场,这样就会使创业早日成功的几率大一些。

    创业就好比走钢丝,稍微在哪个地方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甚至有生命危险,控制创业的风险是创业者保全自己的技巧。

    创业者优点明显,他们往往热情和有韧性,有知识有勇气,但往往缺点也很明显。

    要么是懂技术的不懂管理,要么是在管理经验上有一手但缺乏技术的前瞻性。

    但随着市场上的摸爬滚打,很多创业者慢慢变成了多面手。

    创业所需的内部文化环境包括相互信任、核心人物、共同的信念。

    创业者所需的外部环境,如社会对创业者的理解和支持,政府以种种社会资源支持创业者,等等。

    只有适宜的文化环境方可保障创业自由。

    在创业之前就把事业发展的规划全想明白,经过反复论证是不现实的,如果全想明白了,可能机会已有人抢先了。

    创业时的环境往往大多数人不看好,这给少数看好这些业务的人以机会。

    这时用常规的方法去论证,往往会得出结论说这个业务将会失败。

    创业需要有创意的想法,但创意不等于创业,创意属于意识范畴,创业属于实践范畴。

    创业至少需要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经验、管理等因素中的二三项,否则贸然去创业,只有失败一条路。

    争取和利用资源,才能力争创业成功。

    独辟蹊径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业绩,在街道上挤来挤去不会有所作为。

    ——布莱克

    远见卓识是富人的标签

    曾经有这样一则故事:

    三个年轻人一同结伴外出,寻找发财机会。

    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他们发现了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

    由于地处山区,信息、交通等都不发达,这种优质苹果仅在当地销售,售价非常便宜。

    第一个年轻人立刻倾其所有,购买了10吨最好的苹果,运回家乡,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出售。

    这样往返数次,他成了家乡第一个万元户。

    第二个年轻人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100棵最好的苹果苗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把果苗栽种。

    整整3年时间,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第三个年轻人找到果园的主人,用手指着果树下面,说:“我想买些泥土。”

    主人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

    卖了还怎么长果树?”

    他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主人看着他,笑了:“好吧,你给一块钱拿走吧。”

    他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把泥土送到农业科技研究所,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

    接着,他承包了一片荒山,用整整3年的时间,开垦、培育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

    然后,他在上面栽种了苹果树苗。

    现在,10年过去了,这三位结伴外出寻求发财机会的年轻人命运迥然不同。

    第一位购苹果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依然还要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因为当地信息和交通已经很发达,竞争者太多,所以赚的钱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不赚钱反而赔钱。

    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年轻人早已拥有自己的果园,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

    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年轻人,他种植的苹果果大味美,和山区的苹果不相上下,每年秋天引来无数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在讲远见,最有远见的第三个年轻人赚取了最多的钱。

    每个创富的人都是必须拥有远见,以使你的决策能让你从中获取利益,赚取钱财。

    亚吉波多曾这样评价洛克菲勒:“洛克菲勒能比我们任何人都看得远,他甚至能看到拐弯过去的地方。”

    19世纪80年代中期,当宾州的油田由于疯狂的开采而趋向枯竭时,蕴藏量更大的俄亥俄州的油田正在开发起来。

    当时新发现的利马油田,地处俄亥俄州西北与印第安交纳东部交界的地带。

    那里的原油有很高的含硫量,反应生成的硫化氢发出一种鸡蛋腐败的难闻气味,所以人们都称之“酸油”。

    没有原油公司愿意买这种低质量的原油,除了洛克菲勒。

    当洛克菲勒提出自己要买下油田的建议时,几乎遭到了标准石油公司执行委员会所有委员的反对,包括亚吉波多、普拉特和罗杰斯等。

    因为这种原油的质量实在太低了,每桶只值0.15美元,虽然油量很大,但谁也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对它进行有效的提炼。

    只有洛克菲勒坚持有一天会找到炼去高硫的方法。

    亚吉波多也说,如果那儿的石油提炼出来的话,他将把产生出来的石油全部吞进肚子。

    不管亚吉波多怎么说,洛克菲勒总是固执地保持沉默。

    亚吉波多最终失望了,他当即表示将他的部分股票以每一美元减到85美分出售。

    面临着非此即彼的选择,执行委员会同意了。

    标准石油公司第一次以800万元的最后价格购买了油田,这是公司第一次购买产油的油田。

    洛克菲勒始终是乐观的,美孚托拉斯的前景如此辉煌,他的乐观简直变成了如痴如狂。

    他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300万美元,让一位颇有名气的化学家——德国移民赫尔曼·弗拉希来研究一种可将石油中的硫提取出来的方法。

    弗拉希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洛克菲勒不懂科学,但知道科学家的工作是不能受到干扰的。

    对弗拉希的要求,他一概有求必应。

    用于研究的经费是巨大的,几万美元维持几个月时间就算不错了。

    弗拉希提炼利马石油的工作进展缓慢,研究费用却持续地迅速增高,从几万美元增加到几十万美元。

    美孚公司的巨头们再次开会,讨论是否立即放弃利马石油,把准备投到那儿的资金抽往别处。

    亚吉波多以胜利者的姿态,幽默地对洛克菲勒说:看来他已经没必要喝光提炼出来的利马石油了。

    他为自己转让股票的行为而感到庆幸。

    然而,洛克菲勒仍以微笑作答,对大家的提醒不置一词。

    利马石油的价格,在两三年内一跌再跌。

    到1888年初,它已跌到每桶不到2美分,拥有利马油田股票的人纷纷抛出,并自叹倒霉。

    弗拉希的工作没有中断,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待在实验室里。

    研究工作其实已有了些眉目。

    当洛克菲勒询问他究竟有多大把握时,弗拉希谨慎地回答:至少有50%以上的把握。

    于是,洛克菲勒不再说什么。

    他命令手下到交易所收购那些廉价抛售的利马石油股票,他要干就要干到底。

    事实证明洛克菲勒是正确的。

    一段时间以后弗拉希的研究成功了,他找到了一种完善地处理含硫量过高的利马油田的脱硫法,并因此获得专利,这种方法从此就被称为弗拉希脱硫法。

    利马油田的股票价格迅速上涨,短短的时间就上涨将近10倍。

    洛克菲勒收进的那些股票又赚了一大笔。

    正是洛克菲勒的远见卓识使他赚了这笔钱。

    要成为成功的商人,就要有敏锐的心思,可以预知未来的情势,不要眼光短浅,只贪眼前的蝇头小利,那样的人永远只能跟在人们后边,赔钱是肯定的。

    纵观历史,预测人类的行为,显然比预测天气更容易。

    智者切面包时,计算10次才动刀;倘若换成愚者,即使切了10下也不会测量估算一下,因此切出来的面包,总是大小不一或数量不对。

    这就是智者和愚者做事时思考模式的不同。

    华尔街的金融巨子摩根也是那种善于把握变化趋势,具有非凡洞见和远见卓识的少数人之一。

    1871年,普法战争以法国战败而告终,法国因此陷入一片混乱,既要赔德国50亿法郎的巨款,又要尽快恢复经济。

    这一切都需要钱,而法国现政府要维持下去,就必须发行2.5亿法郎的国债。

    面对如此巨额的国债,再加上一个变数颇多的法国政治环境,法国的罗斯查尔德男爵和英国的哈利男爵(他们分别是两国的银行巨头)不敢接下这笔巨债的发行任务,而其他小银行就更不敢了。

    面对风险,谁也不敢铤而走险。

    这时,摩根敏锐地感到:当前的环境,政府不想垮台就必须发债,而这些债务将成为投资银行证券交易的重头戏,谁掌握了它,谁就可以在未来称雄。

    但是,谁又敢来冒这个险呢?

    摩根想到:能不能将华尔街各行其是的各大银行联合起来?

    把华尔街的所有大银行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资财雄厚的国债承购组织——“半迪加”,这样就把需由一个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分摊到众多的金融组织头上,无论在数额上,还是所承担的风险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

    摩根这套想法从根本上开始动摇和背离了华尔街的规则与传统。

    不,应该是对当时伦敦金融中心和世界所有的交易所投资银行的传统的背离与动摇。

    当时流行的规则与传统是:谁有机会,谁独吞;自己吞不下去,也不让别人染指。

    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阻隔,相互猜忌,互相敌视,即使迫于形势联合起来,为了自己最大获利,这种联合也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

    各投资商都是见钱眼开的,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顾信誉,尔虞我诈。

    闹得整个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胆,各国经济乌烟瘴气,当时人们称这种经营叫海盗经营,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的。

    各个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信息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稳定整体。

    对内,经营利益均沾;对外,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建立可靠的信誉。

    摩根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摩根凭借过人的胆略和远见卓识看到:一场暴风雨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摩根所料想的那样,他的想法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华尔街乃至世界金融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说他“胆大包天”、“是金融界的疯子”,但摩根不为所动,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他在静默中等待着机会的来临。

    后来的事实无疑证明了摩根天才的洞察力,华尔街的辛迪加成立了,法国的国债也消化了。

    摩根改变了以前海盗式的经营模式,后来又积极向银行托拉斯转变。

    华尔街无疑从投机者的乐园变成了全美经济的中枢神经,而摩根及其庞大的家族也成了全美最大的财团之一。

    我们知道,预见性想像对创富成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错误的决策往往与其预见能力不足有关,而一个正确的预见则可以帮助你快速获得财富。

    曾一度令整个欧洲疯狂的联邦德国“电脑大王”海因茨·尼克斯多夫就是以其超前想像先声夺人而取胜的。

    海因茨原在一家电脑公司里当实习员,只是搞一些业余研究,还常常不被采纳,于是他自己外出兜售,得到了一家发电厂的赏识,预支了他3万马克,让他在该厂的地下室研究两台供结账用的电脑。

    1965年,他获得了成功,创造出了一种简便、成本低廉的820型小型电脑。

    由于当时的电脑都是庞然大物,只有大企业才用得起。

    因此,这种小型电脑一问世,立即引起了轰动。

    他为什么要搞这种微型电脑呢?

    他自己的回答是:“看到了电脑的普及化倾向,也因此看到了市场上的空隙,意识到微型电脑进入家庭的巨大潜力。”

    在其富于想像的大脑中,他甚至“看到”每个工作台上都有一台电脑。

    可以说,正是这种预见和想像使他获得了成功,并成为巨富。

    1975年3月的一天,菲力普为在当天报纸上偶然看到的一条新闻兴奋不已:墨西哥发现了类似瘟疫的病例。

    他马上联想到: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则一定会传染到与之毗邻的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而从这两州又会传染到整个美国。

    事实是,这两州是美国肉食品供应的主要基地。

    如果真如此,肉食品一定会大幅度涨价。

    于是他当即找医生去墨西哥考察证实,并立即集中全部资金购买了邻近墨西哥的两个州的牛肉和生猪,并及时运到东部。

    果然,瘟疫不久就传到了美国西部的几个州。

    美国政府下令禁止这几个州的食品和牲畜外运,一时美国市场肉类奇缺,价格暴涨。

    菲力普在短短几个月内,因此净赚了九百万美元。

    曾经有人把当前的社会称为“想像力经济”时代,要想在这个时代淘到金钱,你必须具有超凡的想像力,而想像力必须依托于远见力,只有远见的人,才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取得成功。

    是的,洛克菲勒能比我们任何人都看得远,他甚至能看到拐弯过去的地方。

    ——亚吉波多

    亿万富翁能从蛛丝马迹中洞察财源

    在股市之中,巴菲特纵横驰骋,无人可敌。

    他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冷静敏锐的判断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其实巴菲将最不同寻常的地方就是他的洞察力,正是这种洞察力为他带来了滚滚财源。

    要想成为亿万富翁,培养你的洞察力是必须的。

    1962年,柏克夏·哈撒威纺织公司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危机,股票因此下跌到每股8美元。

    而巴菲特计算,柏克夏公司的营运资金每股在16.50美元左右,是它股价的两倍。

    于是,巴菲特以合伙人企业名义开始购进。

    到了1963年,巴菲特的合伙人企业已经成为柏克夏公司的最大股东,巴菲特也成为该公司的董事。

    尽管柏克夏公司的形势不断恶化,工厂不断关闭,销售下降,公司亏损不断,但巴菲特还是继续买进。

    很快,他的合伙人公司拥有了柏克夏49%的股份,并掌握了公司的控股权。

    作为杰出的股票投资天才,巴菲特接管柏克夏公司以后,再也没有将收回的效益返回到纺织业上去,而是对存货和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

    他改变了柏克夏公司的资本源向,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向,使它从纺织业转向了保险业。

    因为在巴菲特看来,纺织品行业需要厂房和设备投资,故而很消耗资金,而保险业却是能直接产生现金的,它的收益马上就可以得到,而债务却是在很久以后才偿付的。

    在保险公司收到资金到最后偿付债务之间的时间内,它就可以拥有一大笔可以用来投资的基金,在贸易中叫做“筹款”。

    在巴菲特看来,开展保险业务就等于打开了一条可用于筹资和投资的现金通道。

    1967年,巴菲特以860万美元收购了奥马哈国际保险公司,从此以后,柏克夏就有了资金来源。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巴菲特又用柏克夏保险公司的“筹款”并购了奥马哈太阳极公司和规模更大的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及信托公司。

    到了今天,柏克夏公司的股票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昂贵的股票,它的价格已由当初最低每股7.60美元上升到每股3    000美元,最高达到每股9    000美元。

    1964年,由于色拉油事件的谣传越来越多,美国捷运公司的股票再次跌至每股35美元。

    华尔街的证券商们好像商量好了,同唱着一个调子——“卖”。

    就在这时候,巴菲特毅然逆潮流而动,将自己1/4的资产投入到这种股票上。

    很快,他被自己这种类似赌法的投资所鼓舞了,美国捷运公司很快走出了色拉油谣传的阴影,到了1965年,股价升到了73.50美元一股,是收购价的1倍多。

    巴菲特合伙人企业在那一年创下了超过道·琼斯工业指数33个百分点的惊人业绩。

    在巴菲特经营合伙人企业的第二个5年中,扣除巴菲特应得的利润份额后,巴菲特有限责任合伙人的投资额上升了704.2%,是道·琼斯赢利的6倍。

    投资者们开始崇拜巴菲特了,因为他使他们每一个都变成了百万富翁,他的地位达到了神话般的程度。

    《奥马哈世界先驱报》这样写道:“全美国最成功的投资企业之一是在奥马哈由一位在年仅11岁时就买了第一张股票的年轻人所经营的。”

    买股票当然需要预测力和洞察力,因为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上,时刻都变化万千,没有出色的洞察力,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其实不仅在股市上,在很多地方都需要洞察力才能取得财富。

    老希尔顿创建希尔顿旅店帝国时,曾指天发誓:“我要使每一寸土地都长出黄金来。”

    无疑,他是天才,天才特有的目光使他从不忽略任何一次发财的机会,任何一寸他所管辖的土地都不会休闲静睡。

    70年前,希尔顿以700万美元买下华尔道夫——阿斯托里亚大酒店的控制权之后,他以极快的速度接手管理了这家纽约著名的宾馆。

    一切欣欣向荣,很快进入正常的最佳营运状态。

    在所有的经理们都已认为充分利用了一切生财手段、再无遗漏可寻时,希尔顿依旧像园丁一样,一言不发地寻找着可能被疏忽闲置的菜地。

    人们注意到,他的脚步时常在酒店前台有所停顿,他的目光像鹰一样,注视着大厅中央巨大的通天圆柱。

    当他一次次在这些圆柱周围徘徊时,侍者们都意识到,又有什么旁人意想不到的高招儿闪耀在他的头脑里了。

    希尔顿独自推敲过这些柱子的构造后发现,这4根空心圆柱在建筑结构上没有支撑天花板的力学价值。

    那么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美观吗?

    但没有实用价值的装饰,无异于空间的一种浪费。

    希尔顿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一箭只射一雕。

    于是,他叫人把它们迅速改造成4个透明玻璃柱,并在其中设置了漂亮的玻璃展箱。

    这回,这4根圆柱就不仅仅是装饰性的了,在广告竞争激烈的时代,它们便从上到下充满了商业意义。

    没过几天,纽约那些精明的珠宝商和香水制造厂家便把它们全部包租下来,纷纷把自己琳琅满目的产品摆了进去。

    而老希尔顿坐享其成,每年都由此净收20万美元租金。

    希尔顿就是希尔顿,他的洞察力的确不同凡响。

    世上许多地方,时时处处皆有财源,就看你是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培养洞察力,是致富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有许多人想干一番大的事业,但总是强调没有资金或其他必备的条件。

    实际上,只要思路开阔,能够想别人想不到的主意,即使空气和水也能卖钱。

    例如日本商人将田野、山谷和草地的清新空气,用现代技术储制成“空气罐头”,然后向久居闹市、饱受空气污染的市民出售。

    购买者打开空气罐头,靠近鼻孔,香气扑面,沁人肺腑,商人因此获得了高额利润;美国商人费涅克周游世界,用立体声录音机录下了千百条小溪流、小瀑布和小河的“潺潺水声”,然后高价出售。

    有趣的是,该行业生意兴隆,购买水声者络绎不绝;法国一商人别出心裁,将经过简易处理的普通海水放在瓶子中,贴上“海洋”商标出售;国外还有人销售月亮上的土地、星星的命名权,等等。

    联邦政府重新修建自由女神像,但是因为拆除旧神像扔下了大堆大堆的废料。

    为了清除这些废弃的物品,联邦政府不得已向社会招标。

    但好几个月过去了,也没人应标。

    因为在纽约,垃圾处理有严格的规定,稍有不慎就会受到环保组织起诉的。

    犹太人麦考尔正在法国旅行,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终止休假,飞往纽约。

    看到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他当即就与政府部门签下了协议。

    消息传开后,纽约许多运输公司都在偷偷发笑,他的许多同事也认为废料回收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况且能回收的资源价值也实在有限,这一举动未免有点愚蠢。

    当大家都在看他笑话的时候,他已开始工作了。

    他召集一批工人,组织他们对废料进行分类: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旧木料加工成女神的底座;废铜、废铝的边角料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尘都被他包装了起来,卖给了花店。

    结果,这些在别人眼里根本没有用处的废铜、边角料、灰尘都以高出它们原来价值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卖出,而且居然供不应求。

    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

    他甚至把一磅铜卖到了3    500美元,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这个时候,他摇身一变,成为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

    麦考尔的洞察力使他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赚了一大笔,洞察力的作用在此可见一斑。

    6年前,杰克·巴伦奇正与妻子艾米在爱荷华家中,忽然电视画面上出现了阿尔加矿泉水的广告。

    当微量元素溶入水中发出“噗噗”的声音时,一个灵感也在他脑中冒泡了:“我们为什么不制造一种能投入水中的固体清洁剂呢?”

    靠着一位化学家帮助,杰克开始研制名为仙人掌杰克的全效清洁剂——一种状似子弹的药丸,它能将一夸脱水变成一种清洗液,清洗从地板到镜子、甚至宠物等各类东西上的污迹。

    他接着又研制了一种汽车擦洗和上蜡药丸,以及一种形似药片、可以替代去垢剂、漂白剂和织物柔软剂的洗衣“维生素”。

    一年下来,他的产品销售毛利超过了200万美元。

    1861年,摩根在邓肯商行做事,受命前往古巴的哈瓦那,采购鱼、虾、贝类及砂糖等货物。

    在返回的途中,轮船停泊在新奥尔良,他信步走过充满巴黎浪漫气息的法国街道,来到了嘈杂的码头。

    这时,一位陌生白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小伙子,想买咖啡吗?”

    此人自我介绍说,他是往来美国和巴西的货船船长,受委托到巴西的咖啡商那里运来一船咖啡。

    没想到美国的买主已经破产,只好自己推销。

    如果给现金,他可以以半价出售。

    这位船长大约看摩根穿着考究,像个有钱人,就拉他到酒馆谈生意。

    摩根考虑了一会儿,就打定主意买下这些咖啡。

    于是,他带着咖啡样品,到新奥尔良所有与邓肯商行有联系的客户那儿推销,但谁都不敢接手。

    他就大着胆子以邓肯商行的名义买下了全船咖啡,并发电报给纽约的邓肯商行说,已买到一船廉价咖啡。

    然而,邓肯商行回电严加指责,“不许擅自用公司名义!立即取消这笔交易!”

    他只好发电报给伦敦的父亲朱尼厄斯·摩根,向他求援。

    在父亲的默许下,摩根用父亲在伦敦的户头,偿还了原来挪用邓肯商行的金额。

    在那名船长的介绍下,他又买了其他船上的咖啡。

    结果,他赌赢了!这个成功是他第一次的成功,当然也是一直到后来,他最念念不忘、最值得怀念的一次成功。

    就在他买下大批咖啡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而减产,价格一下子猛涨了2~3倍。

    他大赚了一笔,不但邓肯对他赞不绝口,连他远在伦敦的父亲也夸他有出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洞察力就是财源。

    要想成为亿万富翁,没有洞察力是不行的。

    众人都能观察到的商机,即使你看到了又有何作用呢?

    只有洞察众人所不察的商机,才能获取财富。

    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

    ——莎士比亚


    第(3/3)页